民航局和GE联合举办(PBN)201技术研讨会
民航资源网2012年2月14日消息:中国人形容地势险要,巉岩绝壁之地往往引用唐朝诗人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诗中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将飞鸟难渡,猿猴愁攀的蜀道之高危难行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在中国民航拥有近两百个民用运输机场的今天,西南地区特殊复杂机场的数目之多仍然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拉萨贡嘎、九寨黄龙、丽江三义、昌都邦达、阿里昆莎、林芝米林……这些名字在民航业外的人士看来,可能意味着绝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但是,对中国民航业内人士而言,这些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含义:高难度的挑战!对飞行员飞行技术的挑战!对管制员指挥协调能力的挑战!对运行人员统筹运行能力的挑战!对机务人员高原维护能力的挑战!而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民航人从没有停止过让“天堑变通途”的不懈追求,而PBN技术的出现,让这一个个目标变得“一切皆有可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PBN仅仅只适用于复杂机场,对于普通机场而言,PBN同样具有诸多优势。
这些特殊机场往往地处险要,在群山围绕之中,如果航空器依赖传统的陆基导航方式进行航路和终端区的飞行,就对导航台的设置地点以及信号精确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PBN技术的出现将导航的数据信息源由地面的VOR/DME转移到了天上的卫星,从而摆脱了地形复杂对陆基导航的制约。正如中国民航PBN路线图序文中所讲的那样:“PBN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整合区域导航(RNAV)和所需导航性能(RNP)运行实践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运行概念。它将航空器的机载设备能力与卫星导航及其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涵盖了从航路,终端区到进近着陆的所有飞行阶段,提供了更加精确,安全的飞行方法和更加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PBN是飞行运行方式的重大变革,能有效促进民航持续安全,增加空域容量,减少地面导航设施投入,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是我国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正是有鉴于此,在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的统筹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GE航空集团通力合作,于2011年12月12日-15日在四川广汉举办了PBN201技术研讨会。为了准备本次研讨会,GE航空集团特地从澳大利亚邀请来两位资深的PBN技术专家Robert Kennedy和Rob Grant,与来自各航空公司、各地区管理局、空管局的技术骨干共同回顾了PBN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PBN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研讨会持续四天时间,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绿色项目的案例分享开始,到“PBN程序和传统程序的结合”,再到“ICAO眼中的PBN”,两位资深教员运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经验、国际化的视野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为近百名专业骨干讲述了PBN对导航技术领域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如GE 航空集团技术研究员Steve Fulton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全球的空中交通流量将几乎翻番,使空中交通管理 (ATM) 成为航空公司、空中导航服务提供商 (ANSP) 及监管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机场附近空域的空中流量高于平均水平,因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航空器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问题,以及压力重重的空中交通管制 (ATC)系统和程序能否容纳更多的航空器。空域现代化和ATC 升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灵药。
当前用于确保航空器顺畅运行的ATC 基础设施严重依赖于无线电和雷达技术(分别追溯至1920年代和1940年代)。空域现代化的重点将在于”基于性能的导航(PBN)空域的变革,利用GPS 技术和增强的机载系统使航空器在更准确、更灵活的航道上飞行。PBN的其他优势还包括更短的航段(同时降低油耗和排放)、更少的运营成本、进离场分离带来的更大流量以及更高的运营效率。此外,在传统空中交通管制难以驾驭的地域内外,PBN均能提供卓越的导航性能。全球范围内已有越来越多的PBN程序投入使用,而使用PBN运行 的航空公司也随之增加。的确,这场“空中导航革命可摆脱基于地面导航设施的局限,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也无需通过分离大量的航空器来确定位置,而我们目前仍处于这场革命的初期阶段。”
正是由于中国民航高度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PBN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良好。天下之大作于细,天下之难作于易,GE航空集团将以挑战天下之难的豪情,抱着从天下之细做起的谨慎态度,同民航局携手合作将PBN程序这一导航领域革命性的技术成果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天空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航空公司、机场以及乘客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