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助力航空产业 技术与资本结合魔力初现
曾有着十几年高新开发区研究与领导经验的金乾生,对民营企业有着极深的认识,在很多场合,金乾生都是民营企业强力推荐者和鼓吹者。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初级阶段,在工业化的开始阶段,民间没有那么多的资本,也没有那么多的力量去建设铁路、矿山、钢铁、电信等基础工业,所以需要国家支持,所以市场主力一定是国有企业。到了发展的中间,它会逐步走一条路叫国有企业民营化,就是要从国有起步逐步走向民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济发展的必然。这已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所证明。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探索、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也一直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些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在航空体制创新当中民企也应该充当先锋。
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和欧盟的成功经验也都表明,现代航空工业体系,既需要国家的规划与推动,也必须要有民间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
当民营企业天生的市场活力与灵活机制,在西安航空基地寻找到了适合的环境,资本与技术结合的魔力开始显现。
西安四方集团是一家有着近20年历史的电力监测行业知名企业,由于看中了西安航空基地发展环境和看好航空产业的未来,2006年入园,在基地的撮合和帮助下,“轻质高强度镁锂合金材料”项目在2010年取得突破。新型镁锂合金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塑性、抗腐蚀性强等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可替代目前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铝材及其他铝合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目前,在美国1公斤镁锂合金售价在2000美元以上,而该项目生产的镁锂合金价格不到其10%。不仅打破了国外同行业的技术封锁,还填补了我国新材料方面的一项空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重点产业振兴项目。预计达产后销售额可超过10亿元。现在该集团在基地已成立了3家公司并参股多家公司,分别进入了镁锂合金、无人旋翼机、航空检测等领域,集团的发展重点也转向了航空领域。
西安康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数控机床制造为主导的民营企业,也是沿海航空制造企业向内地转移的典型案例。康铖公司投资初期是在“西安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独立厂房进行生产,这是西安航空基地为了解决入区企业前期资金困难,投资建厂房并用较为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入区企业。
依托于西安航空基地完善的产业链和深入超前的企业服务与信息服务,该公司很快融入了航空产业链,通过承接国内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成为西飞公司等国内知名航空企业的配套供应商。2009年11月,康铖公司追加投资1.2亿元在西安航空基地购地建设厂房,扩建生产线,在良好的产业环境中迅速成长壮大。
西安航空基地通过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通了一条通往万亿市场的通道,吸引了大批民营企业以及来自英国、德国、韩国、西班牙等国家的知名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
截至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区内注册的348家企业中,85%以上是民营和外资企业,这个比例在国内开发区是少见的,在航空类开发区中更是前所未有。航空基地现在正在积极筹建“中小航空企业工业园”,争取为更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入航空产业搭建更顺畅的平台。
目前在西安航空基地,民营企业主要以三种方式涉足航空产业。
第一类,基地聚集了亚洲最大的飞机防冰/除冰液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民用飞机飞行模拟器、高性能碳纤维、高强度轻质镁锂合金、高性能挠性覆铜板复合材料等一大批这样技术成熟、质量过硬的大项目,提供飞机零部件、航电系统、航空测控产品等设备,为龙头航空企业做转包生产。
第二类,企业的投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市场战略眼光,经过对中国航空市场的研判,利用航空基地庞大的航空产业集群和完善的产业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抢占通用航空空白。比如目前航空基地已经有十余家通用航空企业。
随着市场的发展,下一步将实现零部件的国内配套。陕西九天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投巨资进行GTGA-K22型载人氦气飞艇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将填补我国多人承载氦气飞艇的空白,为航空旅游业提供高端旅游产品。
第三类,企业是瞄准中国航空产业即将来到的“井喷”,提前着手拓展航空产业链,开展飞机维修、飞行员培训、空地勤人员培训、航空旅游博览、私人飞行服务等配套服务产业。
目前区内已有2家飞行学院、3家通用航空俱乐部在开展飞行员商照和私照的培训,陕西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商照飞行员将从这里起飞。另外一批民营投资者正在与航空基地就飞机维修、航空物流、机场建设等配套服务项目进行洽谈。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五届东西部经济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西安航空基地签约总金额达到105.55亿元。
当全国各地还正在想布局航空产业时,人们发现,西安航空基地已经不事张扬、默默前行了6年,悄然间完成了华丽蝶变,国内外各种项目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了“航空产业特区”的说法。
特区,这个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创新之举,对于已走过30多年改革之路的今天的中国大局来说,其整体价值或许不再,但对于30年后才涉“改革深水”、处处凸显“特性”的中国航空产业来说,一个“特区”的标本实践或许颇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