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美中国区总经理鲍迅捷:欧盟征收碳税非法
图:达美航空中国及香港地区总经理鲍迅捷先生
美航空业并购风起云涌,造就世界最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携天合联盟来到中国。2012年1月1日,欧盟开始征收碳排放税。过境航空公司都要留下“买路钱”。面对美中等国的强烈反对,欧盟碳排放税会顺利征收吗?本期网易《财经会客厅》专访达美航空中国及香港地区总经理鲍迅捷,敬请关注!
第一节 欧盟征收碳排放税非法
网易财经: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将开始向进出其成员国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税,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测算,明年碳排放税将给欧盟航空业带来34亿欧元的额外收入,您认为碳排放税将给全球民航业带来何种影响?
鲍迅捷:我们认为欧盟征收的这一碳排放税是非法的。所有民航公司都遵循《芝加哥公约》,这是全球民航业的运作方式,我们通过ATA(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简称“国际航协”)等行业组织运作。达美很重视我们整个行业都遵循这些指南,而不是由地区性政府向这个本已深陷困难的行业肆意征税。
网易财经:这一税收是否会让民航业处境恶化?
鲍迅捷:我们当然不喜欢税收,任何新税都会增加我们的运营成本,增加乘客的旅行成本。总的来说,民航业非常努力于控制碳排放,就达美航空而言,我们使用新型飞机来降低燃油消耗,使用新技术来用更少燃油飞行更多里程,我们还致力于降低飞机重量,包括使用更轻巧的座椅,移除各种不必要的设施,为减轻重量而下了很大功夫。我们民航业是负责任的,达美始终承担着这种责任,以中国市场为例,中国民航公司近期也开始测试生物燃料。作为一个负责任且不断表现出负责任态度的行业,我们认为任何新税应当经过各界讨论而定,而不是直接征收会提高我们经营成本的税收。
第二节:合并造就全球最大航空公司
网易财经:作为一家美国航空公司,许多中国人并不熟悉达美航空,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达美的主要特色吗?
鲍迅捷:达美航空恢复通往中国的航班已有近27年,收购西北航空公司后,达美航空的品牌在中国变得更为流行,因为西北航空从1947年起就有中国航线了。西北航空在中国打下了基础,该业务正在增长期,人们正逐渐而稳步认识到,达美是一家实力强大的航空公司,且正在进军中国市场。
网易财经:如您刚才所说,达美2008年收购了美国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 Corp.),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公司,这一并购的原因是什么?
鲍迅捷:并购造就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全球性航空公司之一,其目的之一是将这两家非常重要、极具价值的品牌聚合,创造一个巨型航空网络。
网易财经:合并给达美带来了什么变化?
鲍迅捷:合并完成后,达美的航线覆盖范围大幅扩大,涵盖了六大洲。这笔交易之前,达美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并不发达,而西北航空亚太业务很强,两家优秀航空公司合并之后,缔造的航线网络覆盖亚太、拉美、大洋洲和非洲,这种网络为我们的顾客提供了很大便利。
网易财经:根据2011年11月达美公布的业绩,达美航空的国际航线运载能力同比下降了7.5%,客运能力也下降了7.3%,载能利用率也下降了0.6%,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鲍迅捷:此种变化的部分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动荡、燃油价格居高不下,作为一家明智的企业,达美及其管理层认识到,我们必须保持敏捷,灵活应对这些问题。如果金融危机爆发且燃油价格过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当调整载运能力,在当前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这是必需之举。如果经营成本太高,你就必须找出有利可图的市场,而不是盲目拓展陷入亏损。总的来说,我们采取了非常合适的措施,调降了载运能力,严格控制成本。您提到的数字正是此种商业环境的体现。
网易财经:达美2008年4月1日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启动了上海至亚特兰大的不间断航线,请问业务情况如何?
鲍迅捷:2008年4月1日启动的航线是收购西北航空前启动的,而收购之后,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又有了显着增长。作为收购交易的一部分,西北航空的中国航线也纳入了达美旗下,这些航线表现不错,我们正在实现增长。
网易财经:达美今后是否会增加更多美国——中国航班?
鲍迅捷:开通航班需根据双边条约进行,这并非简单的、可在一两天内决定的事情。尽管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如果有市场需求存在——包括中美和美中两个方向,我们都会考虑去满足之。
网易财经:就达美航空的全球战略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如何?
鲍迅捷:中国市场非常重要。中国GDP增长迅速,民航旅客连年增长,进入中国的商业投资越来越多,赴美休闲旅行者也越来越多。将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中国属于达美全球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是用何种行动来反映此种重要性的呢?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就是鲜明例证,我们在中国创造了一套航班网络,与全球网络衔接——从北京、上海和香港飞往底特律后,从底特律可前往近140个目的地。除了我们自己的航班网络外,我们还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关系,最近东航也加入了天合联盟,再加上于2007年成为天合联盟成员的南航通过此种合作,我们迅速拓展了在中国的足迹。
网易财经:最近一些中国民航公司扩大了规模、改善了服务,比如南航最近买入了空客A380客机,您是否认为中国同行们带来了更大竞争?尤其是在中美航线这一领域。
鲍迅捷:关于南航及其新采购的A380,好消息是南航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在中美航线这方面,我们之间实现了代码共享,南航既是个友好的竞争者,也是可靠的伙伴。
网易财经:那么(面对中国竞争对手)达美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鲍迅捷:优势有很多方面,首先表现在航班网络覆盖范围。如今,中国乘客每天都可以通过飞往东京、西雅图或底特律的航班,接入一个庞大的航班网络,覆盖超过350个目的地。通过达美航空及其合作伙伴,乘客可以从中国飞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一达美为中国乘客带来的最大优势。
其次,我们天合联盟的覆盖范围更大,中国南航和东航已经加入该联盟,而厦门航空有限公司(Xiamen Airlines Ltd.,简称“厦航”)很快也会加入,我们携手提供的服务涵盖了中国各大城市,乘客可以坐东航或南航的飞机前往美国,然后转乘达美客机,飞往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此外,很快,你会发现我们所有客机的商务舱都会配备可平躺的座椅,这种座椅非同寻常,能让你像在床上一样休息,有大枕头有被子,可以睡得很舒适。
网易财经:那达美有什么劣势呢?或者说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鲍迅捷:问题是,市场每天都在演进,而乘客们的需求是什么呢?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乘客的需求包括简便的飞行体验、说汉语的空乘人员以及联络达美时的便捷性。为此我们做出了调整,这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网易财经:中美之间“空域开放”(Open Skies)的谈判从2007年以后进展缓慢,您认为原因何在?
鲍迅捷:空域开放的进展取决于民航业和两国政府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渐进地谈判以及对空域开放意义的认识的深化,将帮助各方缓解对有关问题的忧虑。美国最近宣布与日本达成了空域开放协议,与其他许多国家也有类似协定,空域开放能为两国带来多方面影响,对此的充分认识非常重要。
第三节:中国公司已成天合联盟领导者
网易财经:中国南航和东航先后加入了天合联盟,这为达美航空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
鲍迅捷:民航合作伙伴非常重要,达美航空力倡的天合联盟是中国市场最大的航空联盟,南航和东航成为合作伙伴时,给我们的网络带来了超过50个新目的地。我们之间的合作不限于此,还在探索其他产品和服务上的合作可能性。比如飞行常客奖励计划,达美、东航和南航的飞行常客里程数通用的话,将为乘客带来价值,使其愿意与我们这个航空联盟打交道。我们之间的合作是不断深化的。
网易财经:目前几大航空联盟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主要是欧美民航公司,您认为中国公司日后是否会在航空联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为什么?
鲍迅捷:分析现状的话,你会发现中国公司已经成了领导者。在天合联盟中,中国南航、东航以及很快将会加入的厦门航空已经占据了很大份额。我认为,航空联盟的关键并不是谁当领导,而是如何深化合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乘客,如何为其提供全球性旅行体验,这才是航空联盟的魅力所在。
网易财经:除了天合联盟之外,达美与中国同行们还有其他合作可能性吗?
鲍迅捷:民航公司之间有许多合作方式,包括商业联盟、联合投资、并购或单边关系。我们与几乎所有中国航空公司都有合作,如果我们有非常规的业务,中国民航公司可以让我们的乘客搭乘其客机,在地面上,很多时候我们也与中国公司合作,由其提供地勤、维护和餐饮服务。这与美国的情况一样,如果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客机在洛杉矶或肯尼迪机场需要协助,我们也会提供帮助。达美对于民航公司之间不同领域的合作持非常开放的态度。
网易财经:您刚才提到合资,而去年12月达美曾表示有意与一家中国民航公司组建合资企业,该计划现在进度怎么样?
鲍迅捷:这个问题非常好,在中国进行合资有一些特色。我们与法航-荷航集团(Air France-KLM)和意大利航空公司(Alitalia S.p.A.)组建了合资公司,这是经营跨大西洋航线的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可是,为此我们需要购买法航和意航的股份,需要投入资本,合资计划使我们可以分享股本、分享收入及分担成本,具有一定的互相投资的性质。而与中国民航公司进行合资,我们必须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这需要一定时间,我们现在仍处于这一进程中。
第四节:破产是保护不是彻底清算
网易财经:美国航空上个月申请破产保护,而达美航空几年前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破产保护对航空公司的影响或许难以理解,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鲍迅捷: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的基本目的是为债务人提供保护,维护其业务控制权,在这一破产保护过程中,该企业可以实现重组。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正是为了提供此种选择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让企业彻底清算,它给了相关企业重组、重生的机会,甚至还可能重整旗鼓。达美航空就曾经根据破产法第十一章进行重组,重整旗鼓,我们现在不就好好地在飞嘛。
网易财经:美国民航业的历史最悠久,发展也最成熟,可是,现在美国民航市场似乎很难经营,能谈谈原因吗?
鲍迅捷:美国是个非常成熟的市场,这毫无疑问。可是,作为一个市场,美国的波动很大,如今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不少大型公司陷入困境,而油价又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都很不利。不过,美国民航公司表现得很不错,他们通过调整控制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在运能方面也很有节制。因此,我认为美国民航业已经找到了在不确定情势下经营的方法。
网易财经:过去几年来,美国民航业出现了几次大并购,包括达美收购西北航空以及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 Lines, Inc.,简称“美联航”)收购美国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 Inc.),目前美国民航业不是很稳定,您认为这是否会引发新一轮合并或收购潮?
鲍迅捷:达美与西北航空的合并带来了规模优势,使乘客可以通过一家民航公司飞遍六大洲。民航是个不断演化的业务,在达美这起并购案后,美联航宣布收购大陆航空,而英国航空公司和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也宣布合并,从中可以看到,规模对民航业非常重要,将来或许会有更多并购,我们等着瞧吧。
网易财经:那您认为收购和合并将成为全球民航业的一大趋势吗?
鲍迅捷:我们得这么看,2002年中国缔造了三大民航,以前中国有27家民航公司,从那时起都并入了这三大集团。一切都取决于情势要求,是否有更多并购取决于民航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我无法就其他民航公司的预期和目标做出评论,但如果趋势发生变化,有机会出现的话,明智的企业领导人会抓住它们的。
网易财经:您认为将来中美民航公司之间会有跨境并购吗?
鲍迅捷:跨境并购较难实现,因为两国政府都有限制外资在其国内民航公司中所占股份的规定,中国民航企业不能直接购买某美国同行的100%股份,同样,美国公司在中国并购也受限制。因此,这种并购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出现,在此之前,两国政府必须改变政策。目前,在欧盟进行跨国并购比较容易,欧盟内部采取了坚实措施,将欧盟各国视同一体考量,可是欧盟公司要到美国去收购还是很不容易。中国其他行业的跨国并购不少,但民航业的限制还需要改变。
网易财经:民航业的规模优势应当如何理解呢?您认为民航公司适当的规模是怎样的?
鲍迅捷:全球性网络还带来了改善产品与服务的渠道,你的规模将使你可以向产品与服务投入更多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全球性需求。如果你没有此种全球规模,你就没有实力在产品服务上投入这么多资金,为乘客量体裁衣。这相当重要,作为这样的大公司,达美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正是鲜明体现。大规模网络和为客户提供的便利是帮助我们实现全球增长的关键。
网易财经:那您对亚太地区的民航业有什么看法?亚太地区的民航公司与美国同行有何区别呢?
鲍迅捷:总的来说,区别主要表现在网络和规模上,亚太地区的民航公司在本区域实力强大,可在区域外略有欠缺。
网易财经:您对中国民航业有什么评价?
鲍迅捷:中国民航业发展迅猛,过去十年来平均增长率超过10%,市场规模现已超过日本和欧洲,成为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大。整体来说,这种增长非常可观。此外,中国民航公司订购了许多新客机,今后二十年内将有5000架新客机进入中国,这几乎相当于每天一架。而且多数中国航空公司都加入了影响力较大的全球性联盟,比如南航和东航,在民航业发展需要网络建设和地勤服务建设,你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与其他公司对接。看到这种增长态势,我认为中国民航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光明。它们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非常强劲。
网易财经:有人认为美国民航业得益于1978年国会放宽对民航业的限制,该法案(《1978年解除空运管制法案》)撤销了对民航业的所有经济限制,您认为中国民航业是否也该放松管制?
鲍迅捷:这一管制的放宽使许多新兴民航公司涌现,促进了民航业务繁荣,许多限制直接接触了。不过,间接来说,该法案也造就了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几十年来,美国民航业未能给其股东带来多少回报。中国近来也有放松管制的现象,2002年27家小民航公司组建为三大集团后,又有了第四家半民营的航空公司。管制措施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一定期间内它们使企业有独立运营的空间。而放松管制使企业、其管理层和领袖可以更自由地运作企业,服务乘客、为股东赚取利润同时使员工满意,这也非常重要。
达美航空中国及香港地区总经理鲍迅捷简介:
鲍迅捷先生作为达美航空中国及香港地区总经理,统管达美在本地区的商业、销售和行政事务。
鲍迅捷先生拥有近22年在航空公司的履职经历,曾驻守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工作。凭借在西北航空、日本航空及澳洲航空等公司的专业服务,鲍先生在航空各相关领域皆拥有丰富的经验。
鲍先生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荣获学士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在享有盛誉的长江商学院(北京)完成了中国经理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