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台——记黑龙江空管分局海青导航台
抚远,远在天边,共和国在这里迎接第一缕曙光;海青,青云万里,即将跨越大洋的航班在这里告别欧亚大陆。黑龙江空管分局与俄罗斯空管人员在这里完成航班的管制移交,而海青导航台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东方第一台”。
千里护航路
从哈尔滨到海青,往返陆路近2000公里。建台之初,导航台功能单一,运行稳定,设备的日常维护主要以承包的方式交由抚远县广播电视局负责。1999年导航台建起甚高频和卫星设备,保障开始升级,除了突发事故的排除之外,每年春秋两季,黑龙江空管分局都要派人对海青导航台设备进行定检。
“早些年,我们都是背着设备坐长途汽车去海青。”黑龙江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副主任孙志远回忆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前后,他都会带上100多斤的设备,从哈尔滨往海青赶。
坐5个小时的大巴先到佳木斯,再坐8个小时的中巴到海青。中巴车是一种招手即停的长途客运车,20多个座位一般都会坐上40多人,有时候还有鸡鸭同人挤在一起。
有一次,在离海青还有30多公里的地方,中巴车的水箱漏了,孙志远只能带着设备在路边拦车。好不容易拦下了一辆去海青的农用车,开车的人看了看孙志远,又看了看他的设备,问道:“你是修电视的吗?”孙志远愣了一下,马上回答说:“是的。”于是上了车。事后孙志远才知道,由于线路故障,海青乡很多人家里的电视已经坏了一个多星期,而他那看起来很专业的设备帮了他一把。
随着条件逐步改善,黑龙江空管分句为海青导航台设备的维护增加了车辆保障,但遥远的路途对司机无疑也是一种考验。王顺祥就是一个经常往返于哈尔滨与海青之间的老司机。2005年秋收时的一天,王顺祥在凌晨3点接到任务,第二天要赶往海青抢修设备。之所以记得是秋收时节,是因为在去海青的路上要经过几个大的农场,那次去海青碰到的运粮车很多。虽然是洋灰水泥路,但路况却很差,按照老王的说法就是“洋灰水泥路——不下雨全是灰,一下雨全是泥”。经过农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不仅没有路灯,而且很多运粮食的车也没有灯,车辆扬起的灰尘遮挡了视线,王顺祥瞪着眼睛跟在别的车后面跑,几乎是趴在方向盘上了。
为了赶时间,司机通常都是一口气开10多个小时,一直开到海青导航台。路面坑洼,车颠簸得很厉害,有的人后背蹭的全是泡,有的人屁股都磨破了。
冰雪的考验
在东北,人们通常把特大暴雪称做“大烟炮”,冬季维护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天气。2010年11月,黑龙江空管分局协助黑龙江无线委监测站在海青进行电磁环境测试,维护人员在路上突遇“大烟炮”,被困在距海青110公里处的农场足足4天。第五天继续进发,由于冰雪原因,从农场到海青平时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那天却开了一天。
抚远的冬天寒冷又漫长,即使没有“大烟炮”这种极端天气,也会给维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006年12月底的一天,海青导航台卫星设备的室外单元出现故障。次日清晨6点,孙志远和他的同伴李响出发了。时值深冬,冰雪路面使车辆的行进速度受到影响,大家一路都没有吃饭,希望能早点赶到海青。赶到时已是晚上7点多。孙志远和李响马上开始维修。室外漆黑一片,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借着手电筒的光,两人仔细排查着故障。为了便于工作,只能戴着一双线手套干活,而当需要拧一些特别细小的螺丝时,连线手套也不能戴,温度太低,很快手就冻木了。冻木了就把手揣到怀里焐一会儿,然后再干。2个小时以后,故障排除。
2007年1月,司机张雷开车带着维护人员赶到海青紧急抢修设备。由于气温太低,张雷怕车被冻坏了,晚上就直接把车开进了海青乡澡堂的浴室里面。“那天晚上我们3个人睡在旅店大炕上,住宿费10块钱,但停车费却花了50块。”
寂寞留守
海青导航台启用了17年,刘军正在导航台也守了17年。
1995年刘军正高中毕业,开始在导航台值守。2007年,刘军正以前的同事离开,在抚远县别拉洪乡做供销的程永江来到了导航台,两个人半月一轮换。
刘军正家在抚远县,从县城到海青乡的路程并不是很远,但到了冬天就不好走了。有一次,刘军正早晨7点多从家出发去导航台,出发的时候头天下的雪已经停了,但还刮着五六级的大风,结果风吹着浮雪把车道边上的沟壑都填平了,司机根本分不清哪边是道,哪边是沟,走了没多远就掉头回县城了。
大雪会封路,同样也会封门。今年1月,一场大雪光临海青。早晨,在值班室值班的程永江准备出门时却发现门已经推不开了,大雪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大门。程永江只能从窗户跳出来铲雪。
“现在条件已经好多了,要是在以前,连窗户都打不开,只能打电话找人把门口的雪铲开。”刘军正说。
2006年以前,房屋条件比较简陋,每到冬天快来时,刘军正都会先把窗户钉死,再用报纸溜缝。即使如此,人在屋里还要把羽绒服都穿在身上。
冬天不好过,夏天同样难熬。“入伏以后蚊子开始多了。” 刘军正说,“还有一种瞎虻,咬完之后伤口像是沾了盐的感觉,还不能挠,越挠包越大。” 刘军正边说边比划了一个圈,大小像一个鸡蛋。
对于刘军正和程永江来说,最难过还是单调和寂寞。由于导航台随时都需要有人值守,按照规定,外人不许进入,一个人在台里一待就是半个月,有时候一天说不了一句话。
沼泽地上建起的导航台
说起导航台的艰苦,无论是常年在台里值守的人员,还是奔波于哈尔滨和海青之间的设备维护人员,都会说最苦的时候应该是导航台修建时。黑龙江空管分局纪委书记冯旭东道出了缘由,海青导航台是建在沼泽地上的。
1994年8月,海青导航台着手建立,9月中旬,当时的黑龙江省局通信科科长姜玉芳带领技术人员来到海青。
“当时建导航台的地方三分之一是干地,三分之二是沼泽,所以台站怎么建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姜玉芳说。工地的积水有半米多深,大型设备陷进泥里就不能动弹,姜玉芳就让施工队拉了十多车杨木杆子铺进去。“再用土方和炉渣把沼泽地垫平,人和设备就能进去施工了。”一般的平房地基有1.5米就够了,导航台的房子地基打了2米多。
9月底,架设天线的工作开始了,而这又给姜玉芳出了一个难题。“铺设长波地网比较困难,64根铜线在天线塔底部延伸出去,需要挖30厘米深的沟,但沼泽地下面全是水,没法挖呀。”姜玉芳带着大家,把每一根铜线在接头上固定好,然后按照铺设的路径拉出去,之后每个人穿着到膝盖的水靴子把线踩到淤泥里面。9月底,水沟里的水都结了冰碴,有时一不注意踩深了,靴子里面就灌满了水和冰碴。
“虽然很苦,但大家的情绪都很乐观,晚上住在老乡家里,娱乐就是听自己带的半导体,或者是躺在炕上聊天。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帮老乡把水挑好。”回想起当年奋战时的情形,姜玉芳显得很留恋。
让姜玉芳感到欣慰的是,长波地网的铜线埋在沼泽地里,水分充足,导电的效果非常好,导航的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