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航空强国梦(八):半江瑟瑟半江红
引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并没有出现普通百姓所期望的安宁,1946年后解放战争爆发,内战双方的军事力量在剧烈对抗中此消彼长。1949年,国民党及其军队败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兄弟阋墙
1942年,为加强盟军各国的军事力量,美国开始依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武器和物资,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为止,协议中的武器和物资大概只提供了三分之二,随后美国便以一些在亚洲战场上使用过的二手破烂货顶账。
1945年11月,美军移赠飞机200余架,协助扩编国军空军,其中包括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相关的器材。12月美国国外清理委员会在沪设办事处,处理在华剩余物资,并将印缅战区剩余的部分军用飞机移交中国。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国共两党在接受投降、武装力量、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分歧日趋明显,虽经过重庆谈判和马歇尔调停,但终须一战的局势已不可逆转。一般的观点认为,1946年6月,国共军队的战斗在湖北和河南交界的宣化店首先打响,进而导致内战全面爆发。在空军力量方面,国军的实力远胜于解放军,但当我们查寻相关资料的时候,除了“四平街战役”(电影《集结号》的故事背景)外,却没有发现比较著名的战例,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美国政府不愿卷入中国内战,失去了美军支持的国军空军,在战斗能力、设备器材、后勤补给等多个方面的水平大幅下降;二是国军空军以美国的P51战斗机为主,P51更多地是作为歼击机使用,而解放军根本没有空军飞机,这样P51就只能改为对地面俯冲扫射轰炸,其效果远不及俯冲轰炸机,而国军空军拥有的轰炸机数量很少;三是解放军基干部队是游击战出身,自我防护意识较强,防空措施有效,执行大兵团作战时努力和对手纠缠在一起,使空军的作用缩减到最小;四是解放军的地下组织和政工部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国军空军在战争过程中经常出现驾机投诚的现象。
十六、七年以前,我还在学校里的时候曾听过一位老飞行员的现场报告。老先生是在百万解放军渡江前驾机投诚的,如果现在还健在的话应该已经在85岁以上了吧。老先生说当时有些感情纠葛正在愤恨不平——“江那边过来人,告诉我感情不是啥大问题,过去以后组织上帮着解决……我后来和两个好朋友一起从南岸驾机过江,组织上果然介绍了一个非常崇拜飞行员的漂亮女大学生,就是现在我的老婆……”。礼堂里响起一阵会心的大笑和热烈的掌声。
图1:渡江战役中的解放军
2、空军发端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新疆督办盛世才表示拥护国共合作,并依靠苏联的援助在新疆开设航空训练班。从1937年11月起,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出两批共43人奔赴新疆学习飞行和机械技术,史称“新疆航空队”。
1945年8月20日,汪伪政府空军的一架运输机“建国”号,由蔡云翔等驾驶飞到延安宣布起义,随同起义的白起等从地面进入解放区;1946年6月国军空军的第8大队上尉参谋刘善本等驾驶B-24轰炸机,飞抵延安宣布起义。
图2:驾机起义的刘善本
1945年8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从日军手中接收张家口、张北、灵丘等机场(包括航空器材、航空油料和2架飞机),9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了张家口航空站(晋察冀军区航空站),
1945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在凤凰城、桥头等地接收了一些航空器材和日本空军的一个飞行大队。11月成立了航空委员会,12月成立航空队。1946年初,开始筹建航校,收集到30余架飞机,建立了临时修理厂。初期,在王弼、常乾坤带领30多名技术干部在东北各地收集航空器材,共收集到各型破旧飞机120架,发动机200多台,仪表100多箱,航油近千吨和一大批航空零配件。
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这是解放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习惯上称为“东北老航校”。4月,全校转移到牡丹江市。1946年11月,航校迁至东安(现密山),1948年3月校部又迁回牡丹江,1949年3月,学校又迁到过长春。当时航校只有初、高级教练机,采用2阶制完成对学员的飞行训练,在近4年的时间里,共培养出各类航空技术人才560人。1948年,东北航校机务处进驻沈阳,建立了东北航空总厂,下辖6个工厂和器材总库。
客观的说,东北老航校在解放军空军的萌芽阶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片炙热的黑土地上,在这白雪皑皑的莽原里,一支全新的空军开始积聚力量。虽然此时这支空军的力量弱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注定会发展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空中守护神。
图3:东北老航校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军委下设航空局,负责筹建解放军空军。1949年7月,毛泽东急招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入京,解放军空军开始正式组建。8月1日,刘亚楼一行前往苏联莫斯科,通过谈判方式达成贷款购买苏制飞机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出售437架飞机,派遣878名专家来中国协助建设,并帮助开办六所航空学校。11月11日,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诞生于战火之中的空军注定要面对的是一条不平坦的成长之路。
图4:解放军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
3、民航那几年
1946年10月,美国人陈纳德取得在中国领空进行航空客货经营的权利。1947年1月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空运队,一年后成为直属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民航空运队”。陈纳德空运队最初有各型军用运输机25架和小客机数架。通航城市有广州、桂林、汉口、上海、衡阳、柳州、南昌7处,没有固定的航线,后来扩张到东北和西北且设立了几条固定航线。
这一时期的中国民航业完全处于执政当局的掌控之下,“中航”、“央航”和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都是如此,航空运力资源被调动起来用于内战,在行政和军队人员撤退、押送国库黄金、“抢救学人运动”中,都能看到民航飞机的身影。截至1947年,“中航”通航里程达50000公里,“央航”达33550公里,开通国内国际航线数十条。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往台湾,“两航”总部也相继迁往台南、香港和广州。
4、两航起义
1949年7月,中央军委为尽快发动两航起义,决定派遣吕明与“央航”副总经理查夷平前往香港进行策动工作。行前,周恩来副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两人,亲自向他们交待任务。
8月24日,吕明、查夷平到达香港后,与港澳工委和香港地下党取得联系,成立核心小组并进行了工作分工。工作组成员对两航公司的上、中、基层人员同时开展策动工作,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11月9日4时半,“中航”陆维森、华祝和“央航”楼阅秉、徐文良等到达机场担任现场指挥,并巧妙地避开无关人员。机组和随行人员顺利办完起飞前的各种手续,登上飞机。6时,12架飞机陆续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其中“中航”10架、“央航”2架。“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央航”总经理陈卓林和吕明、查夷平等人乘央航XT-610号飞机,于12时15分左右到达北京。
在北京西郊机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空军参谋长王秉璋等到达机场迎接起义者。其它11架飞机,由陈达礼领队飞抵天津机场。同日,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
图5:两航起义的人员及飞机
两航起义的过程虽然没有《潜伏》那样紧张精彩,但其情节仍然扣人心弦,事前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检查和审核,在缺乏地面导航和气象保障下的艰难北飞,两航起义在中国民航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归去来兮、乃瞻衡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航起义的12架飞机和后来由两航机务人员修复遗留在大陆的16架(C-46型14架、C-47型2架)飞机,构成了共和国民航最初的机队主体,为共和国民航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敬请关注本系列的第九集——《但使龙城飞将在》
相关阅读:
大话航空强国梦(一):沉舟侧畔千帆过
大话航空强国梦(二):东边日头西边雨
大话航空强国梦(三):一蓑风雨任平生
大话航空强国梦(四):一寸蓝天一寸血
大话航空强国梦(五):黄沙百战穿金甲
大话航空强国梦(六):男儿何不带吴钩
大话航空强国梦(七):往事如梦隔云端
更多文章和观点请访问吴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