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展翅乘风起——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回顾
图1:近期中国民航国内航线图
从很早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辈就有了翱翔蓝天的憧憬、遐想和探求。一对美国兄弟在1903年发明了有动力的航空器。时过6年,一名归国华侨也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但旧中国积贫积弱、战乱频仍,民用航空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民航事业获得新生,国家的改革开放为民航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中国民航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共和国的兴盛,取得了辉煌成就。
飞速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即着手恢复和发展民航运输,建立组织机构,迎接“两航”起义,加紧各项准备。1950年7月和8月,相继开辟了国际国内航线。1951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49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39万人次,货邮运输量767吨。
然而,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建国初期国力较弱,并受到“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以及国际环境的严重制约,总体来看民航运输规模扩展较慢。197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仅有0.48亿吨公里,1975年为1.7亿吨公里,分别仅为目前两架窄体干线飞机和两架远程宽体飞机的运量。
1980年,航空运输三项指标分别为4.3亿吨公里、343万人次和8.9万吨。2010年,分别达到538亿吨公里、2.68亿人次和563万吨,与1951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7.8%、17.1%和15.3%;与1980年比,年均分别增长17.5%、15.6%和14.8%。运输总周转量已是60年前的1.5万倍、30年前的125倍。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在国际民航组织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开始提供统计数据。1975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世界第40位,1980年为第33位,1990年为第16位,2000年为第9位,2005年跃升到第2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航大国。
30年前,我国大陆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仅占世界的0.3%,如今已占到8%,加入香港、澳门的运输总周转量,我国已占世界的11.2%,其中国内运输占17%。香港民航目前所达到的运输量,大约与日本、韩国相当,为印度的2倍多。
1950年新中国民航开飞时,仅有30架小型飞机,包括“两航”起义的14架和从苏联购进的16架,总座位数630个,整体运能还不到现在1架窄体干线飞机的二分之一。2010年,民航运输飞机已达到1597架,全部是性能先进的现代化飞机。
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国航、东航、南航都已跻身世界航空公司前列,各自拥有400架左右的运输飞机。海航集团旗下在用飞机达到250多架。同时,还建成了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较强的航油供应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
“大跃进”时期,民航也曾盲目冒进,用飞机运送大型炼钢设备和农作物的秧苗,这是非常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实际上,在若干年里,航空运输都作为一种奢侈品,一定级别的人士才能享用。如今,民航已经飞临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的1%,提高到14%,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国际旅客运量。
1952年,我国民航业务收入为0.02亿元。按变动价格,2010年这一指标达到4115亿元。自开航以来,全行业有四分之三的年份盈利。民航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虽然不高,但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十分可观,“十一五”期间达到逾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