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机场遭遇末流服务:评昆明机场滞留事件
大雾造成的“云南史上最大延误”已经结束,滞留昆明新国际机场的旅客也已各奔东西,机场恢复正常运营。但这次航班延误事件带来的影响并未随着大雾而消散,带给公众的疑问还在发酵。在新机场投入使用半年时间就出现了如此情况,不得不让公众担忧:再遇大雾该怎么办?认真的总结、有效的反思不应“随雾消散”。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曾经号称“国内第四大机场”,硬件设施不可谓不先进。虽然有人质疑机场的选址有问题,但毕竟经过多方讨论,这是综合考虑后的选择。如今木已成舟,再纠结于选址问题并无多大意义。事实上,极端天气及硬件缺陷并非导致旅客发生过激行为的主导因素,更大的问题在于机场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因天气导致航班延误并非首次,但旅客打砸值班柜台却不多见。从上万人滞留机场来看,昆明新机场管理方严重低估了大雾的影响,这也暴露了机场方面在极端天气预警上的漏洞。若能提前掌握天气信息,旅客就有时间作出其他安排,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失。
机场方面的管理漏洞远不只天气预警。从3日大雾导致航班延误开始,各种负面消息就在微博上迅速传开,包括没有及时通知旅客航班取消、电子屏广播全哑、手机信号断断续续、行李托运混乱不堪、供暖供热水不正常、临时服务柜台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所有信息都要旅客自己去问”的奇怪现象。从现场旅客的微博和媒体的描述来看,机场员工对于旅客情绪的安抚工作处于“无组织、无纪律”状态,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昆明新机场是否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即便有,也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虽然说部分旅客的过激行为不应该,但在信息出现“黑洞”、管理处于“休克”的状态下,我们无法过多指责旅客。据媒体报道,现场滞留的旅客中还有急着赶去参加重要会议甚至考研的,但是他们丝毫看不到希望。由于长时间滞留机场,部分儿童出现感冒、发烧症状等等;由于航班延误,旅客已经遭受了种种损失,但却没有人过来及时安抚、劝慰,甚至连基本的信息沟通都无法保障。如此情形下,恐怕很难有人不动怒。
当前,应急预案已经成为许多部门的时髦用语,但是执行情况却一直不乐观。我不怀疑昆明新机场曾经做过完善的应急预案,但是如何将纸面的预案落到现实的操作,恐怕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硬件设施已经足够先进的情况下,反思总结应当着力于提升软件建设——落实事前预警、提高事中应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这一系列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即使是一流的机场,搭上末流的管理,亦属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