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八大特刊:民航安全理念不断创新
蓝天上唱响生命之歌
民航安全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措施不断完善、责任落实不断推进——
10年前,我国民航全年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那时,对很多普通家庭而言,乘坐飞机出行还是件令人惊喜的事情。5年前,民航全年运输总周转量36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8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396万吨。今年,预计民航将完成运输总周转量63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2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78万吨。
10年来,我国民航行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安全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至2011年,我国运输航空百万小时事故率为0.05(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3)。继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之后,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凭借良好的安全记录跻身世界民航安全先进国家行列。
不断创新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管理创新。2003年,中国民航总局(2008年3月改为中国民航局,以下简称民航局)提出了“五严”理念,即严在组织领导、规章标准、监督检查、教育培训、系统完善,有力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民航安全发展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8年初,民航局提出了“持续安全”理念,强调安全管理的延续性和持久性,重在强化理念体系、规章体系、队伍体系和责任体系建设。在“持续安全”理念提出后,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了由单一向系统的推进。
法规标准建设取得进展
10年来,我国民航行业加大了与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与建议措施的接轨力度,制定和修订了涉及安全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规章,出台了大量安全管理文件和程序,形成了由1部法律(《民用航空法》)、26部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以及118部民航规章组成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
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体系基本形成,事前审定许可、事中监督检查、事后调查处理的执法制度基本建立,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法制保障。各级监管部门依法行政、严格监管,完善行业规章体系,创新安全监管手段。
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
航空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系统安全管理,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能。民航局注重顶层设计和管理创新,编写了航空安全方案,开展安全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三级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落实安全监管责任。
民航各省级监管局成立了综合安全管理部门,一线监管力量得到加强。民航局成立了航空事故调查中心,建立了专职事故调查员队伍;成立了上海、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和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推行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各航空运输公司基本通过SMS补充合格审定,机场、空管运行单位SMS建设和航空保安管理体系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高。
发挥人才、技术支撑作用
10年来,民航系统通过不断加大安全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人才素质等措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民航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安全运行保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安全裕度不断增大。性能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等新技术得到应用,促使飞行更加安全、精确,减少了人为差错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其中,PBN中的精密导航(RNP)和区域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飞机在高原机场复杂条件下的起降能力和机场安全保障能力。
民航安全实验基地、安全技术鉴定分析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进程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一批培训机构建成,重点加强了飞行队伍、保障队伍、安保队伍和监管队伍的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培训。
持续推进隐患排查整治
民航局通过开展安全审计和专项整治,实施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控制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防止超能力运营,民航局要求各航空运输企业根据人员结构、飞行及维修保障能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针对安全形势滑坡的企业,及时行政约见其主要负责人并进行安全问责,综合采取削减飞行总量、提高运行标准、建议更换企业负责人等措施,确保安全保障能力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航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主要航空运输企业运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机场安全保障设施和空管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出台,民航局建立了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初步形成以各地区管理局、监管局以及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部门为支撑的民航安全应急处置体系;航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不断深化,成立了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规范了航空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