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机场:缘何三年跻身“千万流量俱乐部”
9月25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简称“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比去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提前了20天。这是长沙机场继2009年首次突破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大关后,连续第三年成为“千万流量俱乐部”中的一员。
全国千万流量的机场并不多。目前,中国内地年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人次的前10个机场分别是北京、广州、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深圳、成都、昆明、西安、杭州、重庆,长沙是第11个晋级“千万流量俱乐部”的机场。这些千万流量机场基本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和产业资源丰富的城市。而在市区人口不足300万人的长沙,黄花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何以能够突破千万人次呢?
业界的“长沙现象”
一个地区的机场吞吐量是衡量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文明程度、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志。机场事业的繁荣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湖南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长沙机场的运输生产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形势下,长沙机场逆势发展,旅客吞吐量达到1128万人次,2010年达到1260万人次。如此快速的发展,被业界人士称之为“长沙现象”。今年7月,长沙机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长沙机场2020年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000万人次,2040年达到6000万人次。
千万旅客的“集聚效应”
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人次,意味着机场的集聚效应开始产生,特别对发展临空经济来说是重大利好。
按照国际航协的测算,每100万名航空旅客会产生经济效益18.1亿元,解决5000人的就业问题。通过打造以长沙机场为核心,集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城市公交、长途客运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可实现交通无缝式对接,提高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枢纽地位。长沙机场加速形成枢纽机场,可以吸引高附加值、高时效性、高新技术产业落户机场,帮助湖南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打造国内一流“航空城”
2015年,预算投资达43亿,包括飞行区、航站区、陆侧区等项目的黄花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将完工。该工程的新航站楼建设项目已经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达21.2万平方米,相当于老航站楼的6倍,仅次于北京、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机场,排名全国第5,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800万人次、年起降飞机15.1万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3940人次、高峰小时航班起降40架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要求。
“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国际航空港”,成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下一个目标。长沙机场计划在机场和市区之间打造一个集物流、配载、仓储、会展、旅游、高新技术出口加工等临空经济产业为一体的“临空经济走廊”,将长沙机场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生态环保和国内一流的“航空城”。
力争跻身“全球机场百强”
近年来,长沙机场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目标,其航线网络已辐射到国内外73个城市,拥有航线118条,开通了长沙至日本、韩国、泰国等国际航线,同时开通了长沙经上海至美洲、欧洲和大洋洲7个国家的“代码共享”国际航班。
为推进枢纽机场建设战略的实施,长沙机场从提升机场整体服务质量入手,着力提升枢纽竞争能力。空管、航空公司、机场三方紧密协作,加强指挥联动,构建空地一体化运行格局。优化长沙机场的空地运行流程,提高飞机靠桥率。缩短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提高正常放行率。提高了机场的总体运行效率,加快枢纽机场的建设步伐。
同时,机场还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营销力度,筑巢引凤,构建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到2012年,机场将引入3家以上基地航空公司进驻,使驻场飞机达到30架次以上,开通国内城市航线100多条,周航班总数达到4400个,国际定期航线达到8条。开放第五航权,突破洲际航线,开通至美国(北美洲)、欧洲洲际航线。到2015年,长沙机场将成为中国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跻身“全球机场百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