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航班延误 一个文化“短板”
前日,被派差江南,正赶上因强降雨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后的恢复调整期。订票的时候心里打鼓,掐指算算,心想:老天爷一大清早儿就狂风大作下大雨的概率很小吧?于是,选了一家航空公司当日首发的航班,9时起飞,应该准点吧?
准时到了机场,值机的柜姐儿动作娴熟,也没有任何让人心灰意冷的句式:我们抱歉地通知您……窃喜!
一切正常,到了登机口,到了登机的时间,只见四五个值机小姐站在一起,一副准备工作的饱满架势。还没等发给接机朋友的短信息按钮被按下去,登机口小喇叭的声音飘了出来:乘坐XX次航班的旅客,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所乘坐的航班,因飞机还未返回,预计起飞时间改在15时。快速地用登机牌上的正常时间,这么一加一减,6个小时,没了!
面对众旅客的询问,值机小姐态度和蔼淡定:因为雷雨,飞机昨天夜里没有回来。要等这架夜不归宿的飞机飞回来,才能执行本次航班。而目前,这架飞机正在江南另一座机场的大雨中尚未起飞。
旅客们似乎都是行走江湖的主儿,见怪不怪,没有吵闹。一部分人开始调整坐姿,准备在登机口的座椅上坐等,一部分人商量着改签航班,一部分人在讨论着如何去火车站搭高铁……
我因为要赶下午的会议,接下来便是积极“自救”,一通儿的夺命连环CALL。一时间,可能“知情”的朋友都被我惹得“鸡飞狗跳”。
煎熬中,朋友的“内参”来了:航空公司已经紧急调配了一架飞机,预计12时起飞。有希望了!至少捡回来3个小时。颠儿颠儿地跑回登机口去跟值机小姐核实这“路透社”消息,值机小姐笑容依旧:是的,已经确认可以12时起飞了。
然后呢?然后的事情就是,在知道了这个确切的起飞消息1个小时之内,总是说抱歉的喇叭一次都没响,没有任何航班信息更改的通知。那些去改签的旅客也许还在外面柜台前排队,那些去搭高铁的旅客也许刚上了高速,那些分散在庞大候机楼各处茶楼酒肆的旅客也许还悠闲地聊天,以为自己时间多多……
结果呢?结果就是,按照更改计划准备12时起飞的飞机,要等待17名未“按时”到的已经交运了行李、过了安全检查后又不知道去向的旅客。在机舱里被闷了近1个多小时之后,好脾气的CAPTAIN最后终于决定:卸行李,起飞!这时已经是13时50分了。
想起平常老百姓的口头禅:“皇帝不急太监急。”可咱遇到的怎么是皇帝不急,太监也不急的主儿啊?!
可以想象得到:航空公司运控部门值班员左耳朵一部电话,右耳朵一部手机地联络各个部门,竭尽所能先“变”出来了一架飞机,再紧急应召备份机组,几乎是一溜小跑儿,万事俱备,都到位了。可就是这临门一脚,因为值机小姐“严格执行工作程序”,结果“淡定”地让飞机等待了1小时50分钟。
交通运输行业具有环环相扣、层层接力的特性,某个环节的协力不对称,都可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运作效果。更深层次的什么“文化”决定“行为”之类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也可以用所谓的“短板理论”去安抚不平。但是,我们要不要认真地想想,这些“短板”到底在哪里?比如,我们拜了99尊菩萨,只差一下,就大功告成了,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最后一下没做好,便导致前功尽弃。其实,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王道”,航班正常与否,要看服务和管理是否到位,任何环节,哪怕是细微的小问题,也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否则,细小环节也会造成大的过错。用现在流行的句式,我还是要唠叨一下:“能不能‘协调’一下有关部门,遇到事儿的时候,咱大家一起‘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