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航空教育 > 航空业界

航空业界

平凡的幸福——记厦门空管站杏林导航台

航空教育网 2011-08-24 00:00:00航空业界
  沉默的机器和寂寞的人——这是没有到杏林导航台前,我对空管系统所有边远台站的模糊印象。由于特殊的原因,每个机场的远台往往偏离闹市,远离机坪,建在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落,地理位置不好,环境更

  沉默的机器和寂寞的人——这是没有到杏林导航台前,我对空管系统所有边远台站的模糊印象。由于特殊的原因,每个机场的远台往往偏离闹市,远离机坪,建在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落,地理位置不好,环境更是一般。而在这些远台值守的人们,也大多是默默坚守,心甘情愿,常年与寂寞为伴。但是,在记者踏进杏林导航台的一刹那,一切模糊的想象变得清晰、真实、有生命力了。

环岛路、田埂路、跨海路、柏油路

  初抵厦门那天,便在厦门空管站一层大厅的宣传栏内看到了一组“走进边远台站,走近一线青年”主题团日系列活动的报道,这些空管站的团员青年们与我的目的地相同,也是杏林导航台。他们在那里听老同志讲述过去的事情,他们写下的一篇篇充满感性的文字,为我勾勒出了杏林导航台的“草图”。

  采访那天一大早,我们从高崎机场驱车前往杏林导航台。一路上,厦门空管站党委书记来海根都在为我介绍导航台的情况:“从1983年厦门机场开航开始,杏林导航台就一直是厦门机场的归航台,承担着引导飞机沿预定航线飞行、定点、转向和进近归航的重任。当年根据航道需求,杏林导航台的选址定在了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西滨村。这个地方在厦门岛外城郊结合部,距离机场很远。”

  “可是昨天有人告诉我,开车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到杏林导航台了。”记者有些困惑。

  来书记笑着说:“厦门很小,所以在厦门当地人看来,只要是岛外,就已经很远了。以前厦门只有一座跨海大桥的时候,到杏林台,要在岛内环岛坐两个小时的公车,再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最后还要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走半个小时的田埂路。要是刚刚下过雨,红泥巴不仅糊在裤管上,还会溅满全身呢。2008年杏林大桥通车后,时间才缩短了很多。”

  来书记的话,让我想起了宣传栏内厦门空管站财务部员工薛晓敏的主题团日感受:“当年那里只有两位同事,上班路线非常复杂,从市区要倒三次车,再步行一公里的田埂路才能到达。烈日或寒冬,暴雨或台风,风雨无阻。”

  我的思绪仍在遐想,脑海中浮现着薛晓敏描绘的场景:杏林导航台的同事到财务室报销,陌生的面孔,戴着一顶不合时宜的大草帽,古铜色的皮肤加上浑身上下的蚊子包……

  “到了。”司机师傅的话骤然把我拉回到了现实中。汽车驶进了一座小院,四层的白色小楼前,杏林导航台的主人公已经在等我们了。

台站,家

  现任台长曾志勇是杏林导航台的第三任台长,他看起来40岁左右,白色的短袖衬衫,深色长裤,笑容中有些拘谨。握过手后,他向我介绍了身旁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名叫朱向荣,来杏林台刚刚一年多。

  “我们台里还有两个人,不过今天都轮休了。先带你转转吧。”曾台长话不多,很符合我对导航台人的想象。从一层的备用发电机房,到二层的控制室和四层的主设备运行室,再到楼顶的反射网,都是厦门空管站导航科副科长陈忠清在为我介绍着这些设备的功能与运行情况,曾台长只是陪在一旁,不时地插几句话。

  站在楼顶的平台上,记者看到围墙内除现在的小楼和菜地外,还有一排低矮的平房,破旧的门窗以及爬满屋顶的葡萄架,果树成荫。“那是我们的老台。2006年新台使用前,我们就在那里工作和生活。”曾志勇望着那座如今已经弃用的院落,淡淡地告诉记者。在他的眼中,我看到了回忆。

  “和过去比起来,现在的条件好很多了吧?”记者问。

  “那是肯定的啊。”曾台长笑了,“我刚来的时候,周围还都是田地,只有田间小路通到这里。不过我们工作在此、生活在此、成长在此,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这时,我发现一个小伙子频频点头。看到我疑惑的目光,曾台长转过身:“哦,徐宁啊!他也曾经是杏林台的一员。”

  “你也觉得台里像家吗?”

  徐宁笑笑说:“我2003年第一次到台里,很惊讶自己看到的场景:当时这里条件简陋却瓜果飘香。机房内仪器设备光亮如新,备品备件保养精心,资料码放整齐有序,休息室窗明几净,家也是我对导航台的第一感觉。”

  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杏林导航台的空管人坚持48小时连续值班制,从建台之初的两个人到现在的四个人,这一规定20多年来从没变过。

  曾台长告诉记者,以前周围还是田地的时候,买菜很不方便。为了解决一日三餐问题,他带领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开垦出一块菜地。“这不仅能自给自足解决三餐问题,还能美化台站”。

  其实,以台为家在杏林导航台是个传承,这从老台址内郁郁葱葱的芒果树和龙眼树以及爬到屋顶的葡萄秧就能感受到。“这些都是第一任台长陈台弟他们栽种的,我刚到台里的时候,其实和徐宁的感受差不多。”曾台长感慨地说。

  我提出要到老台里看看,希望能亲身感受一下当年这些导航人的工作和生活,曾台长却出乎意料地阻止了我。“太久没人过去了,里面有蛇,很危险的。”

  “蛇?”我吓了一跳,“台里还有蛇吗?”

  大家都笑了,似乎我这个北方人有些大惊小怪。“我们这个地方毒蛇很多的,蛇药在我们台里是常备药品。”曾台长说得轻描淡写,看来他与毒蛇斗争的经验非常丰富。

细节,安全

  进入21世纪,厦门高崎机场的飞行量快速增加。作为归航台的杏林导航台,扩建也势在必行。扩建就要用地,但在西滨村,要想向当地村民征地谈何容易?此时曾志勇充分发挥了他的“优势”。

  曾台长是杏林本地人,一直与周围的村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村民对杏林导航台扩建的态度也由当初的不理解、不支持,最终转变为支持。

  来书记告诉记者,自2001年开始筹备更新改造杏林导航台,经过5年的征地、审批等相关工作,新台大楼于2006年投入使用,并于当年年底完成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2007年年初顺利通过飞行校验工作并投入使用。如今的新台为全向信标测距仪台,设备也“鸟枪换炮”了。当年使用的国产NDB500型无方向性信标已成为历史,澳大利亚进口的DVOR/DME设备能够全方位、不间断地向飞机提供方位及距离信息,以此为基础,厦门机场建立了14个进/离场飞行程序、等待飞行程序。

  在主设备室内,全新的DVOR/DME设备静静地伫立着,享受着恒温恒湿的“贵宾待遇”。两台空调持续运转着。室内的温度计和湿度计保持在标准范围内。在屋里站了一小会儿,记者就明显感觉到冷了。

  边往外走,曾台长边解释:“厦门天气炎热,而且这里距海边只有1公里,湿气腐蚀性强。为了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个房间一直是这样的。”

  迈过了高高的不锈钢挡板,随着曾台长往控制室走。“在台里的所有设备间门口,怎么都有这样的不锈钢挡板?”记者问。

  “这里有老鼠的,弄上这个,是为了保护设备”。这些细节,体现了他们工作的细致入微。

  “领导说记者要来采访我们,可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其实我们的工作是很简单、很平凡的。”曾台长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的确,他们的工作可以用“单调”二字来形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设备巡检和维护。每天早晨6时到岗,他们利用监控室内的8个摄像头实时监控台里的情况,每隔一个小时巡检一次设备、看一下周边环境,每周、每个月都按照空管站的规定给设备做定期维修。

  “有没有什么紧急情况?”

  曾台长想了想,摇摇头说:“一般我们发现了小问题就马上解决,所以不会引发大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台里使用的新设备运行较为平稳,虽然出现过几次运行故障,但技术保障人员都能快速反应,及时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没有对保障航班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不过这几年,随着导航台周围民宅越来越多,违章搭建等电磁干扰成为了一大隐患,这也成了我们的又一个工作重点。所以说啊,维系好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对于我们台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在监控室的墙上,《杏林台值班管理规定》、《导航科信息通报流程》、《杏林台日常工作流程》、《杏林台应急处置流程图》等规章一应俱全。“每天有上百架飞机从我们头上飞过,我们知道,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保障安全,这样的信念已经融入到了台里每个人的生命中。”曾台长的这句话,是我在采访全程中听到的唯一的“豪言壮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