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轻松飞上天 国内技术不逊于外国
日前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简称“荷航”)宣布,今年9月起,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巴黎的飞机,将使用从“地沟油”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煤油,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显示航空界的低碳决心。犹记得,去年国内爆出“地沟油”黑幕,令国人谈“油”色变。一样的“地沟油”,缘何在国外就能轻松飞上天,成为低碳标杆?在国内,究竟受制于技术短板还是制度瓶颈?
“变废为宝”技术可行
通常意义上说的“地沟油”,是生活中各类劣质油的通称,具体包含几大类油制品。一类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餐饮企业的剩饭、剩菜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一类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它们都可作为生物质原料,经过特殊技术工艺,变废为宝变成生物质燃油。荷航早在2009年就证明,利用生物煤油飞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生物炼制实验室研究员史吉平对此基本表示赞同。他介绍,生物质燃油炼制技术在国际上已普遍进入成熟阶段,无论是化学法还是生物酶法,技术上几无难度。早在荷航之前,已有部分国外航空公司尝试用微藻炼制的燃油用于航空飞行,实际效果不错。不过他认为,相比于微藻制油,“地沟油”成分复杂,势必影响提炼出的燃油品质,而航空燃油对品质要求又相对较高,“地沟油”在航空燃油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要看实际飞行结果而定。
国内生产线“吃不饱”
国内“地沟油”人人喊打,相应的变废为宝技术是否跟得上?上海市清洁能源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上海交大教授罗永浩透露,国内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丝毫不逊外国,也有企业正从事相关研究和生产,但由于种种原因,生产规模有限。
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专业从事餐厨垃圾的再利用研究,开发出饲料、燃油等多种循环利用途径。公司负责人叶正尧说,生物质燃油方面,不论哪一种“地沟油”,他们都能从中提炼出符合需要的燃油。遗憾的是,公司一条设计为3万吨年产量的生物质燃油生产线,目前严重 “吃不饱”,每年实际产量只有计划的1/3。
主要原因,在于原料和成本问题。目前在流通环节,有专门收购队从餐饮企业处收购废油,再以高价卖给有需要的企业。由于废油受到不少不法商贩的追捧,导致价格走高,绿铭公司从收购队处购买废油的价格,高达4000多元1吨。这样一来,算上公司自己的处理成本,得到的生物质燃油售价自然高于普通柴油,结果可想而知。公司曾与上海某知名出租汽车公司合作,让部分出租车试用,行驶效果不错,无奈价格太高,合作不久便告中断。叶正尧说,与航空公司合作,更是“想也不敢想”。
降低成本才能有“吸引力”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餐饮废油的收购流通环节,制订合理的收购价格,让像绿铭这样的企业,能以较低价格,直接从餐饮企业处收购废油。只有降低生物质燃油的成本,才能让它更有“吸引力”,进而应用于工矿、汽车甚至航空等各领域。另一方面,对于生物质燃油的使用方,唯价格论的传统观念也有待改变。目前情况下,生物质燃油的价格的确偏高,但比深受地缘政治和国际游资双重影响的油价更易控制。
专家认为,航空业很有可能是最先接受生物质燃油的领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日前确立了三大承诺减排目标:到2020年,每年燃效提高1.5%;从2020年起,通过实施 “碳补偿”计划稳定碳排放量;在2050年,碳的净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目前,已有不少国外航空公司来华开展合作,通过种植麻风树并将其果实提炼制油,来实现航空燃油的低碳化。
跟麻风树需要占据土地资源相比,以食用废油为代表的“地沟油”,几乎不额外占据其他资源,有其独特优势。我国餐饮市场巨大,食用废油数量不小,技术也不差,理应在生物质燃油领域寻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