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航院校 > 民航新闻

民航新闻

南京机场联手五家航企开通“宁京空中快线”

航空教育网 2011-06-21民航新闻
  京沪高铁尚未正式开通,一场争夺客源的“空铁大战”却已硝烟弥漫。  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联合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中国国际

  京沪高铁尚未正式开通,一场争夺客源的“空铁大战”却已硝烟弥漫。

  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联合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等5家航空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通“宁京空中快线”。

  “空中快线”的最大特点是航班大量增加,旅客乘坐更快捷。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到北京航班为周一、三、五每天18班,其余时间每天17班。而“宁京空中快线”开通后,航班数量增加到21班,从上午7:50至夜间22:20,基本上每小时一班,旅客可以随到随走。快线上还将增设专用值机柜台、安检快捷通道、优先安排登机、机票相互签转等服务。“安检过后3分钟内到达登机口,首件行李到旅客手中不超过12分钟,航班的截载时间缩短为20分钟。”禄口机场市场发展部部长蔡爱书说,以前乘坐飞机,旅客起码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现在只要半小时就可以赶得上。

  刚通过专用值机柜台领取登机牌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工作需要,自己经常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往返。“从溧水开车到机场20分钟,走完安检流程30分钟,在时间上节省很多。”不过,他最关心的是飞机能不能正点到达。

  据介绍,宁京航线目前是禄口机场所有航线中航班最密集、客流量最大的航线,也是各航空公司航班客座及收益较高的航线之一。2010年,南京到北京航线共运送进出港旅客175万人次,占机场旅客吞吐总量的14%。

  京沪高铁的开通,搅动了航空市场既有格局。首先便是客流的减少,据东航江苏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黄兴稳介绍,东航做过一项市场研究,根据日本新干线和中国台湾高铁运行后航空市场运营情况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后,南京到北京航空班线每月客流量将减少4.3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年要流失50万客流。随着高铁密度的加大,影响可能还会增加。南方航空南京营业部党支部书记王震告诉记者,武广高铁开通后,南航在此航线上的客流就减少了20%,不少处于交通消费升级初期的旅客,放弃飞机而选择高铁,这是因为高铁时间分布均匀,到达时间有保证。

  “打造快线就是要直面竞争,应对京沪高铁对南京至北京航线的影响。”禄口机场副总经理徐勇说,京沪线上以高端商务旅客为主,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空中快线”开通后,机场方面将尽力减少由于空中管制而导致的飞机延误。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空中快线”能否越飞越顺,还涉及诸多因素,首先是有限的空域资源可否扩大。航班密度高,如果不能争取到更多的空域资源,将很难减少航班延误率。乘客吕先生就表示,以后选择乘坐高铁还是飞机,将从时间和价格两方面考虑,根据需要而定。

  记者了解到,2007年“京沪空中快线”开通之时,因为票价远高于平时折扣而备受争议。而南方航空公司为应对武广高铁推出的穿梭于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空中快线”,开通不久,也从每日32个航班一度减少为8班。那么,“宁京空中快线”的未来如何?

  徐勇表示,“宁京空中快线”开通后,各家航空公司的一般折扣票价仍将保持在500-600元之间,并且旅客购票越早,折扣越多。与武广线不同,京沪高铁在分流航空客流的同时,也拓展了机场腹地。京沪高铁开通后,禄口机场对高铁沿线的徐州、镇江、安徽滁州等地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而未来,禄口机场和南京南站之间将铺设一条轻轨,这使得禄口机场成为国际远程航线连接国家高速铁路网的节点,形成了更加完善和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同济大学孙章教授表示,铁路与航空既有竞争也有互补。武广高铁开通后,航空客流有所减少,但青藏铁路通车,民航的客流量却翻了一番。他说,未来出行方式的发展趋势是“空铁联运”,人在纽约,可以买一张到南京机票加一张到镇江的高铁票,两种交通方式直接转乘,如果出现气候异常,旅客也可以快速将飞机票转为高铁出行。这就需要每种交通出行方式都有自己的合适定位,互补多赢,最终方便旅客实现“门对门”、零换乘。航空可以向修建铁路成本高的西部发展,可以向远距离运输发展,但无论交通格局怎样变化,最终受益的都将是广大消费者。

航空教育网免费择校指导
请输入学生姓名
请输入11位手机号码
请输入考生所在地
请输入目前学历
已阅读及同意服务条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