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质疑:把乘客“关”进舱里岂能算准点?
什么叫飞机?顾名思义,能飞上天的“铁鸟”才能叫做飞机。
既然飞机是用来飞的,那么衡量一架飞机,一个航班是否达标、合格,首先要看它飞得如何,才是正理;衡量航班是准点起飞,还是误点,也只能是“飞起来才算”。
可如今在中国却貌似不然,随着南方梅雨季节的到来,各航空公司航班的起飞时间更加没谱,乘客在舱门紧闭的客舱里闷上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也并非什么出奇的事。
令人诧异的是,按照民航有关部门统计:航班准点率近期虽有下滑却并不明显,大体稳定在80%左右。缘何本该绝对权威的官方数据,居然和旅客们的实际感觉如此大相径庭?
奥妙就在统计方法上:按照民航有关部门的统计方法,则是只要关上客舱舱门就算准点,一旦舱门关了,旅客如数登机,即便晚几个小时再飞那也算“准点”,航空公司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对于民航有关部门而言,心中何尝不知道这样的统计方法着实很不合理:不论机票上、显示屏上还是查询系统里,航班都只有“起飞时间”和“到达时间”,准点率统计的也只能是这两个时间,飞机、航班是要飞起来才算的,岂有机轮不离地面,甚至飞机未曾滑跑,就关上大门、自说自话,给下一个“准点”结论的道理?他们心中又何尝不知道,如此不近情理的统计方法,除了让准点率数据好看一些,其实毫无意义?
可这种粉饰数据、死要面子的做法,却让某些航空公司看到了可钻的空子:既然“关门就算准点”,那么只消想办法在规定的起飞时间前把旅客哄上飞机,关上舱门,那么一切万事大吉,能按时飞固然好,万一不能,反正这航班就算“准点”,航空公司便可免责,旅客再怎么怨声载道也是无济于事,如果闹那就是“无理取闹”,至于航班误点理应做的补偿、安置等工作,也就自然无需理会——既然“准点”还补偿什么!
不管航空公司如何辩解,旅客都是这种不合理“准点”标准的受害者,以前晚点还能得到解释、补偿和安置,如今却只能自认倒霉。不仅如此,候机厅至少空间大、空气好,可以稍事活动,机舱狭窄,腾挪艰难,空气混浊,又挤满了口干舌燥、和自己一样焦急的旅客,那是怎样一种氛围和心态?
如果说航空公司有责任,那么制订这种不合理准点率标准的有关部门责任更大,正是后者制订并坚持推行这种“关门就算”的“准点”标准,令规则出现明显的人为漏洞,才给了航空公司钻空子的机会。
到了修改准点率标准,以机轮离地作为计算准点率基准点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约束航空公司投机取巧的行为,有效保护旅客利益。如果民航部门实在对“关门标准”割舍不下,不妨另设一个“关舱门准点率”,可无论如何,“航班起飞准点率”总是要飞起来才能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