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航空教育 > 航空业界

航空业界

航空往事:北航师生造飞机

hkxyedu 2012-09-08 11:34:47航空业界
北航师生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1958年9月24日清晨,在北京东郊的首都机场,一架盛装的轻型旅客机挺立在飞机跑道上,机身两侧的两台AN-14P发动机正隆隆作响。

9时20分,由北京市市长亲自命名,北京航

航院师生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

北航师生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

1958年9月24日清晨,在北京东郊的首都机场,一架盛装的轻型旅客机挺立在飞机跑道上,机身两侧的两台AN-14P发动机正隆隆作响。

9时20分,由北京市市长亲自命名,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千余名师生奋战100个昼夜试制成功的“北京一号”——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命名起飞典礼正式开始了。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杨述以及北京市10多所高校师生3000余人参加了试飞典礼。

10时整,“北京一号”以300公里的时速、超低空10米高度掠过主席台时,人群沸腾了,机场沸腾了。刘亚楼在典礼上说:“‘北京一号’能在100天内试制成功,不仅是新中国的创举,而且打破了世界航空发展史的先例。”航空院校制造飞机,是“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出现的奇迹。”

在此之前的两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们要让毕业学生设计一种真实而完整的飞机”,徐鑫福教授代表飞机构造与设计教研室首先请战,飞机工艺教研室积极响应……

1958年2月在中南海,周恩来总理认真听取了北京航空学院的王大昌、沈元副院长关于北航将教学与科研、设计、生产相结合,设计和制造一架飞机的设想,并立即表示支持,拨款15万元用于“北京一号”的研制。

设计与制造飞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建校才5年,缺乏样机、设计资料和专用设备的北京航空学院来说,困难重重。广大师生迎着困难上,师生们通常为了提出一个更合理、更好的设计方案,通宵达旦地埋头苦干……

短短3个月,从每一个零部件的制造,到飞机整机组装,从各种专用设备的制造,到加工工艺的完善,为了保证按期出品,参加研制的师生和工人们都想多做工作,连休息睡觉都要把行李搬到车间,不分白天黑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经过“百日大战”,“北京一号”终于飞向了祖国的蓝天。(撰文 徐君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