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飞机开航线中国航空业提前应对市场复苏
国航、南航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共计大约30亿美元购买飞机,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对2012年全球航空业前景表示悲观,而中国的航空企业却在这个时候积极行动购买进口飞机,为未来布局。相关媒体2月6日的消息说,国家发改委已经正式批复了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两家航空公司,通过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大约30亿美元的方式购买进口飞机,共计42架。
中国航空动作频频拟提前应对市场复苏
除了国航、南航之外,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有限公司也频频有动作。2月1号,证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拟上市企业名单”中,民营航企春秋航空赫然在列,这家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张武安透露,这次融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买飞机、开航线,尤其是向国际航线拓展。业内普遍认为,市场低迷的时候购买飞机更划算,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航空企业打算在这时候出手买飞机。而面对前景堪忧的全球航空业,中国航企能不能稳操胜券?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航空运输服务研究所所长邹建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国航、南航这样的大型企业要借钱买飞机,而春秋航空则打算上市筹钱买飞机,它们纷纷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抛出或者计划实施这样的大手笔,您作为业内人士,对中国航企的这种行为有什么样的一个总体评价?
邹建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近两年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从我们国家整个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来看,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需求增长非常旺盛,尤其是国内的需求增长非常旺盛,而相比较之下我们的运力增长可能有些略显不足,也就导致我们在很多时候感觉到似乎是供不应求这样一个局面。简单地看一个数字,近两年客座率是逐渐上升的,并且每年大概以1.5%~2%的速度增长,这一点从全球的格局来讲很明显是属于特立独行的情况。
另外在这个阶段,这些航企买飞机还是有自己的底气的,这个底气在哪呢?我们现在国内的市场增长,即便是外围的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它对国际
航线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内的需求增长还是相对非常旺盛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航空公司提出去购机计划也应该是一个正当时的话题。
除此之外,2008年之后的金融危机到现在反反复复,看到的复苏影子结果又被重锤,但是可能在2012年2013年,它进入深度之后会再次开始出现较好的景象,那么订购的这些运力最快也得3~5年的时间。很可能在那个时候,市场可以说它的恢复比现在可能要好得多,而且我们预测这种把握性应该在60%以上至少。
国际商业贷款:汇率收益有保障
国际商业贷款的方式对于国际航空企业来说有哪些好处呢?
邹建军:这个也不能说好处或者是坏处,因为从国际商业贷款来讲,尤其是在航空运输这一块,运力的购买采取这种手段是很常见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它的单位价值实在是太大,另外一个我们可以看到,几大航空制造巨头比如说波音、空客等等这些,他们和国际的商业贷款机构之间的来往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很有可能这种商业贷款是基于三方的共同协议所形成。
另外一个问题,国际商业贷款其实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可能通过银行或者银团的贷款,我们可能会通过出口的信贷,我们也可能通过发行国际债券等等这些。但是从现在来看,我们按可能更多的尤其是对这种大件的单位价值比较高的产品的出口,很多国家都可能提供优惠的所谓的出口信贷,所以从国航南航他们所公布的新闻里面看,我们只是看到商业贷款四个字,但是我们不知道背后他究竟最后用的哪种手段,因此很难评价它的优劣。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采取商业贷款,人民币升值的
通道是一直存在的,而且这个趋势在未来肯定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采取这种手段,每年带来一定的所谓的汇率收益还是有可能的。
全球航空业不景气:国内旺盛市场支撑
几家航企这个时候买飞机意图都很明显,就是要进军国际航线。刚才您也说了买进口飞机从下单到真正交付,中间要隔3~5年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国际市场不太好,那么您能否简单地给我们预测一下,这个时候国航南航以及春秋航空能不能胜券在握?
邹建军:说实在的3~5年之后的胜负是很难预测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全球性的环境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需求不足的时候,其实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中低端需求,事实上是高端的商务需求。
从我们国内的航空公司国际线来看,尤其是客源来看,我们可能拿到的更多的是中低端的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家的市场环境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们由于有一个国内非常好的旺盛的市场支撑,可能对于我们的航空公司在这个时候采取一定的国际化扩张是有一定的支撑的。
3~5年之后究竟会怎么样,的确很难说,我觉得可能会取决于很多条件,比如这3~5年之间国际市场的恶劣程度究竟有多大,如果恶劣程度高的话,可能优胜劣汰有很多航空公司倒闭了破产了停航了,那恰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另外一个情况,即市场危机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家很快就恢复过来了,市场竞争又恢复到激烈的状况,到那时我们或许不会获得很大的收益。
(本文转载自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