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机场:“飞”向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从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设施简陋的马家沟机场,到上世纪70年代可媲美北京首都机场的阎家岗机场,再到眼下年旅客吞吐量连续5年领跑东北三省的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70多年间,哈尔滨机场经历了多次“华丽转身”。
在一次次嬗变中,哈尔滨机场距离“建设成为全球大型国际枢纽”越来越近。这个立足东北、面向全球的哈尔滨现代化交通枢纽持续蝶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首座机场
飞机起降全凭白布口袋判断风向
如今的香坊区、南岗区交界处,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一派繁华。但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一片草甸,罕见人烟。哈尔滨市首座机场――马家沟机场就建在此处。
马家沟机场是军民共用机场,设施十分简陋,办公楼是一座面积250平方米的老旧二层小楼。候机室设在楼内,面积只有50平方米。直到1968年,候机室面积才增加至200平方米,内部设置了贵宾室、广播室、问询室、小卖部等机构。当时,机场跑道长满青草,在停机坪旁的铁架子上长年飘荡着3个5米长、直径1米的白布口袋――那时飞机上没有气象雷达,飞行员驾机起落时全凭白布口袋判断风向。
1950年7月1日,北京―哈尔滨―赤塔航线通航,是哈尔滨开通的第一个国际航班;随后几年,马家沟机场相继开通首条国内航线哈尔滨―北京航线及首条省内航线哈尔滨-齐齐哈尔航线。值得一提的是,首条省内航线采用了国产“安―2”型民航客机,它是首次降落在马家沟机场的国产飞机,机身上的红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格外引人注目。该条航线的首航成为哈尔滨的大新闻。
当时,由于飞机性能不良,不能超重,所以在机场售票处购票时乘客也要过秤――如果同一航班上有几位体重较沉,就必须下去一位。虽然有了机场和航班,但那时乘坐飞机的旅客几乎都是因公出差,普通市民只能望机兴叹。“当时到北京的机票65元一张,而我工资一个月才31.5元。”哈机场退休职工蒋树田回忆,当时能坐上飞机的人都得是县团级干部,乘机时还要单位开具介绍信。有关资料显示,1951年至1954年,哈尔滨机场发送旅客1045人次,平均每年发送261人次,其中1952年仅发送旅客99人次。
硬件升级
年旅客吞吐量提升2.8万倍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期,哈尔滨航空客流量开始激增,马家沟机场已无法满足需求。1973年,相关部门开始谋划再建一座哈尔滨民用机场。经过重重波折,当年2月,相关部门终于拟定在哈西南郊的阎家岗农场建设一座民用机场,拟定名阎家岗机场。历时5年建设,1979年4月1日,投资9238.1万元的新建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竣工试使用,同年12月27日,机场正式投入使用。至此,哈尔滨机场实现第一次华丽蜕变。
当时的阎家岗机场占地面积6829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其候机大楼建筑面积7938平方米,设有候机大厅、旅客餐厅、通讯联络站、指挥塔台等设施,机场的水泥跑道3000多米长,可起落当时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机,这个配置可与北京首都机场媲美。而原马家沟机场因地处城市中心,净空条件差,不能起降大型民航班机等原因,于1979年6月15日正式关闭。
1989年,哈尔滨阎家岗国际机场正式对外开放使用。
黑龙江机场集团航务管理部原经理商连滨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飞抵阎家岗机场的航班基本都是中小型飞机,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本埠飞往广州、深圳的人开始增多,其中哈尔滨到广州的航班经常“挤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麦道系列、空客系列、波音系列等大中型客机开始进驻阎家岗机场。从1998年开始,机场每天起降航班40架次左右,一般晚上10时结束。
有人形容,修机场就好像给孩子做衣服,“还没怎么穿就小了”。随着黑龙江经济发展脚步加快,通航仅10多年的阎家岗机场也成为一件“穿小的衣服”――1993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大关,提前达到当时机场设计的最高吞吐能力。
1997年,为提升机场吞吐能力、投资12.03亿元兴建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T1航站楼竣工投用,该航站楼面积6.7万平方米,可昼夜起降大型客机;1998年7月,阎家岗机场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至2010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725.95万人次,再次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而这个数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年均旅客吞吐量的近2.8万倍。
下一个“小目标”
力争建成全球大型国际枢纽
时钟的指针转向2018年。当年4月,占地面积13.52万平方米的哈尔滨机场T2航站楼一期工程建成投用。较曾经的马家沟机场,历经一个甲子的岁月更迭,哈尔滨机场面积实现爆炸式增长,航线数量、旅客吞吐量也发生华丽蝶变。
数字是最直观的体现。2013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5年后的2018年,这一数字突破2000万人次――连续3年排名东北地区4座大型机场之首,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幅15.8%,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2020年,捷报再次传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当年哈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351万人次,连续5年位居东北地区第一。航线方面,1983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航线数量仅为5条,通航城市6个;而38年后的今天,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计划航线数量达到195条、通航城市97个,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客运航线密织的同时,哈机场也在积极谋划货物运输。来自哈机场的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哈机场共保障对俄电商包机140班,货运量2789.58吨,对俄邮政小包裹发运量居全国首位。
从哈尔滨机场放出的一条条航线射线,将冰城与世界联通。目前,新一轮民航发展规划正在加紧从设想变为现实,哈尔滨与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而长远。
入夜,哈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仍然灯火通明。扩建工程第二阶段T2航站楼剩余2.73万平方米部分,以及6.7万平方米T1航站楼改造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其中前者计划今年“五一”投用;按相关规划,哈机场T3航站楼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
在国家和民航“十三五”规划中,哈尔滨机场被定位为国内10个国际航空枢纽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际航空枢纽。根据2018年发布的《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至2035年,哈尔滨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120万吨,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向全球大型国际枢纽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