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首都机场,回家路:“跑道36L,可以落地”
“跑道36L,可以落地”,这无疑是我最喜欢听到的塔台指令。
一个航班,可能1个小时,也可能10个小时,但是听到这句指令,意味着只剩3分钟,就可以落地。
飞机上,3名飞行员,5名乘务员,100多名旅客,从起飞后就一直期盼着安全落地的时刻,落地了才算安全抵达目的地,才算安全完成任务。
最后的这3分钟,通常也是最紧张的时刻。
乘客们都喜欢在落地前遥望窗外的城市,回家的,家人的面孔早已映入脑海,也许在接机大厅,也许在家里的客厅,一脸微笑;出差的,出差任务一闪而过,和谁接洽,如何交谈,心中默念;旅游的,旅游景点已在脚下,在哪儿照相,在哪儿购物,默默憧憬。落地前的这3分钟,各有所思。
乘务员做完落地前的广播,提示乘客们系好安全带,在最后的3分钟里,按照培训要求,她们虽然坐在座椅上绑着安全带,但是脑海里却在不停回忆紧急撤离的程序,有准备的撤离应该怎么做,无准备的撤离应该怎么做,起火了怎么办,口令有哪些,她们比乘客要紧张,因为职责所在。
飞行员收到落地指令,表明跑道已经干净了,机场允许落地,但是能见度、道面条件、风向风速、有无乱流、雷暴、大雨、飞机状态,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不符合落地条件,都必须严格执行复飞程序,拉起飞机重新进近或备降,可以落地只是塔台指令,能否落地却要飞行员的综合判断,比起乘务员,飞行员在落地前的这3分钟显然更加紧张,同样是职责所在。
而无论乘客、乘务员还是飞行员,期望却是共同的----安全落地。
落地后,飞机还在滑行,总有旅客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多数是为了报声平安“我落地了…”,心情总可以理解,虽然他们不知道已经违反民航法,或者知道违法也明知故犯,这是急性子,没办法,其实都已经平安落地了,等飞机停稳关车了再开机,耽误不了几分钟。
机组成员对于落地的感受则取决于是否是最后一段,不是最后一段则意味着还需再重复刚才的工作,再来一次起飞落地,如果是最后一段,基本和旅客一样,在送完客后赶紧打个电话发条微信,和家人说一声“我落地了…”。
对我来说,36L是北京首都机场3条跑道中最靠西的一条,也是离家最近的一条跑道。因为公司航班结构的原因,“跑道36L,可以落地”大致意味着一天的飞行任务即将结束,和旅客一样,我也迫不及待,期待着落地后尽快回家,顺义离机场不过10多公里,但是从落地到回家却需要1个小时,滑回机位,关车程序,旅客下飞机,坐车回基地,交回资料然后开车回家,如果BGS(北京地面服务公司)的保障车辆再晚到十几二十分钟,我比旅客更想骂人。
无论如何,比起“可以起飞”,“可以落地”的指令要可爱多了,现代科技让几十吨甚至几百吨的大铁块在空中飞翔,圆了几千年人类对飞行的梦想,但是在地面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却是人类固有的本能感觉,有些人在空中总感觉心是悬着的,只要一颠簸就心跳加速,但只要一落地,安全感立即充盈全身,人类,毕竟还是陆生动物。
每一个飞行员一生只需做对一道数学题就足够了,那就是“安全起飞次数=安全落地次数”,一个可以起飞对应一个可以落地,一次循环,一次功德,一次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