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航空教育 > 航空业界

航空业界

沪穗航路上的守望者——记江西上饶导航站

航空教育网 2011-09-07 00:00:00航空业界
  坐落在上饶城边的上饶导航台就像是一座独立的“城堡”。登上三层的小楼,站在楼顶的卫星旁,刹那间,风景如画的小城全貌一览无遗。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堡”里,一簇簇红艳艳的三角梅兴竞相绽放,正如工

  坐落在上饶城边的上饶导航台就像是一座独立的“城堡”。登上三层的小楼,站在楼顶的卫星旁,刹那间,风景如画的小城全貌一览无遗。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堡”里,一簇簇红艳艳的三角梅兴竞相绽放,正如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台站人。因为与台站结缘,他们朴实无华的人生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导航巷132号

  在上饶,有一条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小巷——导航巷。当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导航巷132号,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簇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的老樟树。“这是我们45年前亲手种下的樟树!”时任第二任台长李根汝指着眼前的参天大树激动地说。从当年的小树苗,到今日的参天大树,老樟树无言地见证着几代上饶台站人的艰辛历程。

  1966年8月,上饶国际导航台应中法、中巴通航需要而建立,同时担负着沪、穗等重要航线的航路导航任务。李根汝、蒙天才、聂顺水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导航人在这里聚集,共同肩负起历史的重托。

  低矮的围墙里趴着两间平房,两根黑黝黝的天线铁塔高高耸立,四周荒草丛生,泥洼遍地。这便是老人记忆中的上饶国际导航台。那时候,台站的电力供应不好,国产老式柴油发电机发动起来震天响,李根汝得竖起耳朵辨别耳机里“滴答”的信息,耳机一戴就是四五个小时。机务员蒙天才负责NBD导航机和油机的正常工作。时至今日,他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机房里面热得像蒸笼一样,温度高达40余摄氏度,只有一台大风扇来给设备降温。每次执行完保障任务,他们就像洗了桑拿一样。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硬是凭着一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艰巨的通信导航任务,书写下上饶导航台20余年安全运行的纪录。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导航台几经搬迁,导航巷132号却始终是导航人的家。如今,这里住着老中青三代8户导航人。平日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家总是相互帮衬。到了节假日,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度佳节也是常事。在这里,人的观念也许在变,但对安全的坚守,对导航的深情却一如既往。台站里唯一的女员工李航鹰是李根汝的女儿,她说:“我的父亲是导航人,我是导航人,我的孩子也会是一名导航人!”

情系台站“身土不二”

  在上饶台一干就是26年的第三任站长郑勇是一位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达人”。他常说,要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扎根台站,就要留住他的心,让台站人和导航台融为一体,是为“身土不二”。

  台站人的工作繁复而琐碎,生活却是单调的。为了让新员工扎根台站,郑勇当过“红娘”,为各家小孩入学劳碌奔波,是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而在台站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知人善用,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让大家在这里收获事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也是郑勇的努力方向。于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爱舞文弄墨的万文彬成了站里的“万秀才”,善于理财的李航鹰成了站里的财务总管,责任心强的陈文昌担当起台站重要设备的保障工作,潜心技术的祝仲义成为站里的技术专家……无形中,就连刚到这里一年多的第四任台长贾建华也受到了大家的感染,克服了与妻子、女儿分隔三地的苦恼,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

  记得2010年的冬天,赣东北地区突降大雪,而这时,正是卫星传输极易受到影响的时候。值班的袁望新和陈文昌准备好了梯子、铁锹、扫把,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爬到了5米高的卫星锅里,甩开膀子开始清理积雪。卫星锅里又湿又滑,雪花一个劲儿地往脖领子里钻,他们却习以为常。大雪一直不停,全体员工就一刻不敢松懈,每隔两个小时就“进锅”一次,一直坚守到深夜23时。雷达就好像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保护它是那么理所当然。

  也是这一年,在“世博会”保障前夕,李航鹰值班时巡视经过雷达天线塔,凭借着女同志特有的敏感,她敏锐地捕捉到从塔顶传来的一声极轻微的响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航鹰和她的同事们最终发现了雷达天线马达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了一起或因齿轮卡死导致雷达故障停机的重大工作险情。每每谈起这件事,台站的工作人员都戏称那是“天线马达的第一声异响”。而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明白,那是台站人与导航台的一种无言的默契。

  其实,在上饶导航台与台站心心相印的不仅是台站人,就连他们的家里人也是一样。多年前,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郑勇8岁的女儿把他从睡梦中叫醒。她略显稚嫩地童音至今还时时回荡在郑勇耳边:“爸爸,打雷了,你快起来吧!”原来,上饶地区雷雨多发,台站工作全年2/3的时间会受到雷雨天气的威胁。遇上雷雨天,导航人总会担心设备受损,总是冒着大雨穿梭在设备间。在年幼的小女儿心里,雷声就是父亲工作的指令。

边远台站不再边远

  从导航巷132号,到现在风景如画的“城堡”,上饶台站逐渐从承担单一的航路导航任务的导航台,拓展为集雷达、导航、传输于一身的全能型导航台。

  新时代的导航台,给台站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设备,台站全体员工捧起了厚厚的书本,每周一次的讲评会变成了学习会。顶着巨大的压力,每个人都重新认识着精密的新设备,直到“新朋友”又变成“老朋友”,直到他们觉得熟悉导航台又像熟悉自己一样,大家才如释重负。

  在这个大家庭中,大家分工不分家,每个人都愿意主动挑起最重的担子,真正做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不少小发明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问题。过去,全向信标台一旦停电,台站就无法收到信号,只有派专人前往查看,费时费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了自动监控设备,一旦停电,导航站就能及时收到信息,人工启动备用电源;供电恢复时也能及时切断备用电源,恢复到正常状态。

  几年前,他们突然发现在靠近全向信标台的地方正在新建移动公司的信号塔,台站人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使移动公司放弃计划,实现了导航台的电磁环境保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西空管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上饶导航台搭建起内部网络,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民航局空管局、华东空管局、江西空管分局的各项指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边远台站不再边远!”成为台站人幸福地感叹。

  离别之际,当我们再次登上上饶导航台,环顾四周,眼前美丽的风光已渐渐淡去。新时代的上饶导航人继承了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群像越发清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