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从何而来-中国民航网
“闹”在中国已经出现得越来越多了。遇到问题,闹;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闹;解决方案不满意,还是闹。对医疗结果不满意,大闹医院;对房价不满意,大闹售楼处;对航班延误不满意,大闹机场。
就如同医闹事件愈演愈烈一般,旅客大闹机场的事件也在一步步地朝坏的方向演变,从在候机楼内大闹,到冲击登机口,直至冲上机坪拦飞机,性质越来越恶劣。
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建成通航不久的九寨黄龙机场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大面积的航班延误和取消,旅客十分愤怒,甚至出现了冲击登机口事件。当时,机场公安立即出警,保证了机场良好的运行秩序,为后续疏散旅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时,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不普遍。
2007年,首都机场召开了一次有关航班延误的研讨会。首都机场公安方面表示,要一改以往以调解为主的做法,决定对因为航班延误造成的“打砸抢”事件“动真格”。然而,并非所有的机场公安部门都像首都机场公安这般态度坚决。
2010年频繁的恶劣天气,使得当年的“闹事”事件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当年5月6日,华南空域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广州白云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旅客砸毁了机场多个设备,导致近10名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伤。同年7月18日,海航地勤人员甚至对被延误的乘客下跪,请求其登机。
2012年3月28日,杭州机场出现了旅客冲击停机坪的恶性事件,使得旅客的“闹事”上升到了新的阶段。
从吵闹、冲击登机口、拒绝登机、霸机、殴打工作人员,直到闯飞行区拦飞机,旅客“闹事”的一路恶性演变,与旅客、航空公司和执法部门都有关系。
旅客“闹事”大多由航班延误导致。旅客维权意识增强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增强法律意识。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无论延误时间长短,旅客都纷纷向航空公司索要赔偿,甚至不顾维权方式,直接导致了维权行为与法律、法规相悖。
个别航空公司的无奈退让,也造成了旅客“闹事”的不断升级。航空公司的航班编排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虑,尽量使得运力充分利用。而旅客用拒绝登机等方式向航空公司索要赔偿,无疑将影响航空公司的后续航班计划的执行。部分航空公司为了息事宁人,也为了将自身损失降到最低,偶尔也对不符合赔偿条件但大闹的旅客进行赔偿。这无疑给旅客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闹事方能获得赔偿。在性质恶劣的冲击停机坪事件首次发生后,旅客甚至得到了赔偿。“榜样的力量”使得旅客大闹机场的恶性事件不断升级。
此外,防止旅客“闹事”升级还需要强有力的执法。在机场出现旅客闹事的苗头时,公安机关应该及时出警,避免事件愈演愈烈。(《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陈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