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减少“有限理性”现象 -中国民航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交通运输服务有了更为强烈的消费需求。但是,在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消费纠纷乃至消费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新星”,民航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机场里,有乘客因航班延误上演“全武行”,情绪激动、谩骂、殴打等失范行为偶有所闻。这些失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公众因为“有限理性”而导致决策失误。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人们的决策行为通常被抽象化为按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个人目标的理性选择过程。这个理论模式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个是决策者有“充分信息”,即人们知道面临的各种选择和这些选择的后果;第二个是决策者有“充分理性”,即人们不仅有能力来收集、加工信息,而且有能力作出理性的决断。但是,在现实中,人们由于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往往无法实现理性选择,只能做到“有限理性”。 之所以会出现“有限理性”,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解释信息,不同的经历可能导致不同的解释。以因为天气异常导致的航班延误为例,旅客甲经常选择乘飞机出行,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旅客乙第一次乘坐飞机,可能就对此很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气。 其次,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来解释和接受信息,不同的角色导致不同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认知受到其地位、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关心的问题和立场也因角色不同而有所差异。面对常见的堵车,一位赶着去签到、打卡的“上班族”往往会情绪性地抱怨、习惯性地谩骂;一位准备去公园进行早锻炼的老婆婆通常会见怪不怪、气定神闲。 再其次,人们没有畅通的渠道接收充足的信息。比如在航班延误时,航空公司因为其本身掌握的信息就不是很充足,所以无法为旅客提供详细的信息,旅客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充足的信息。 “有限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增加信息或处理资料的科学手段来解决。笔者认为,要防止旅客出现“有限理性”的情况,一方面,民航业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相关部门要建立与旅客互动的畅通渠道,逐步完善与旅客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旅客自身也要熟悉乘坐民航航班出行的有关常识,坚持平等、互利的契约精神,遵循公共空间的社会规范,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去接收和解释信息。只有双方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有限理性”的弊端,逐渐减少,甚至杜绝失范行为的发生。(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