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大战”将黯然收场?
专家分析,如果联考制度成熟,将会对现行高考制度形成有力的补充。一方面,联考重能力测试,学校可以依据考生的联考成绩结合中学阶段的综合表现以及面试情况,将真正适合的人才选拔上来;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遗憾,给予了考生更多的机会来展示、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扩大了学生在申请学校上的选择权。
细心的人会发现,与前两年的喧嚣不同,2012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在2月11日、12日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平静”开考。
之所以说“平静”开考,是因为尽管考试人数突破10万,涉及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媒体上却已很少见到考试撞车、名校“掐尖”等争论,取而代之的是观望、思考,以及对自主招生政策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是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热度减退?是各高校的刻意低调所致?是自主招生政策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遭遇“瓶颈”?还是真如之前所传,教育部已对自主招生政策“收紧”?
经过深入调查与思考,2012年的自主招生政策的确迎来“过渡期”,之后自主招生改革或将迎来一个实质性的大跨越。当然,能否迎来大跨越,还要依赖于几方博弈的结果而定。
“收紧”传闻喧嚣不止到底是放,还是收?
2011年临近岁尾,有关教育部要收紧自主招生政策的传闻喧嚣不止,甚至有媒体预言,“教育部酝酿拆散自主招生联考”。
早几年,为进一步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为高考制度进行补充,建立多元化评价和录取机制,教育部曾在2009年取消了生源良好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超5%”的限制,并在2009年一度做出“闸门大开”的姿态“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高考成绩的要求”。可两年过去了,招生计划不超总计划5%的“紧箍咒”重又戴回自主招生试点名校的头上。不仅如此,教育部还在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中,首次为试点高校认定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
当自主招生在公众心中与“掐尖”、“抢夺生源”、“高校混战”、“腐败滋生的土壤”等关键词绑定在一起,教育部对这项政策的“收”,自然不难理解。显然,如政策长期“收”下去,对自主招生的探索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如果因为思路不当、操作不妥、制度不良而导致这项政策推行不下去,将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对于高校、学生,乃至高考制度的完善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希望身处自主招生这盘棋的各方都能以“大我”的胸怀推进改革,以赢得更大的改革空间。
高校间能否实现共赢究竟是分,还是合?
在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高校与高校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盟友?是敌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
先来看看这几年自主招生改革历程中,值得一提的各高校关系“大事记”。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从观望到行动,在几番考量之后方加入“华约”;香港大学、山东大学的加入一度使得“北约”“兵强马壮”,但复旦和南开的退出,也让“北约”“小伤元气”……
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生源竞争的关系,而且,越是领军高校,彼此间的竞争就越激烈。高校可以一起擎着自主招生改革的大旗摇旗呐喊,但是,每每在高考结束,集中录取前后,高分段考生的争夺与各考区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比较却让高校之间形成直接对垒,寸土必争。
放眼自主招生实践与探索的未来,有专家一针见血,“当下的自主招生格局当中,一些领军高校的确是在探索方向,但是,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进入状态。对于这些高校来说,需要尽快开始摸索与完善适合本校的公正、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法,并与人才培养、突出高校办学特色等工作相挂钩,否则,有朝一日即便真的给予这些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利,他们也将无的放矢。”
多大程度上实现自主与高考是即,还是离?
乍一看,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太多必要。因为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在连续几年的自主招生工作部署中都明确要求,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的考生需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其实,自主选拔与高考的关系,深层次讲,反映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行高考制度满足了公平性,却无法有效兼顾“效率”,造成一些学生兴趣与录取志愿不匹配的资源浪费,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比如,有考生“痛恨”化学,但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至心仪高校的化学专业,为了进入该高校,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化学专业,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有些考生因为高分,“被选择”到金融、经济等专业,其实这些孩子可能对此并不擅长。笔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每年类似以上两种资源匹配错位的情况高达20%左右。试想,如果能在高考的基础上辅之以自主选拔,给予考生展示其兴趣与特长的机会,这种匹配错位将会大大减少。
此外,谈及自主选拔与高考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环节不能忽视“高校联考”。尽管目前的高校联考已被异化为“搞联盟”和“集团军掐尖”,但是,几年前,联考的探索初衷是健康的。首先,考试内容上,重能力评价,而非知识点考核;其次,考试形式上,由社会考试机构承担命题与考务工作,学生可多次考试,并凭最优考试成绩向不同学校提出申请。
当然,联考制度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论证,因为,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一定是保证公平。而一套公正、科学、完善的,适应我国现状和发展要求的人才选拔方法还需慢慢摸索,待时间检验。目前,尚无一所高校有底气说已经充分具备了完全自主招生的能力与勇气,而且,诚信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环境,也注定了自主选拔探索之路依然漫长。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