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本科高校生拨款增加 民校面临新一轮洗牌
本报记者 吉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省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从9500元提高到1.2万元。这在教育界代表、委员中引发了广泛热议,他们认为,民办高校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有的可能倒闭,而公办高职院校则感觉被冷落,担心生存越来越难。
民办高校面临新一轮洗牌 委员预计,年内可能就有学校倒闭
“我建议建立民办高校风险干预机制,主要是针对今年省属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增加。”省政协委员、山东协和学院院长盛振文说,2012年我省公办本科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将达1.2万元,而民办高校学费本科为1万元,专科最高7000元,“本科的学费加上生均拨款基本就是民办学校学费的两倍了,这对以收取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高校有着致命的影响。”盛振文说,根据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我省有37所民办高校,其中独立学院有12所,民办高校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五分之一,学生数近30万人,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很多民办高校不得不负债搞经营。“我省民办高校平均负债2亿元左右,债务负担很重。”盛振文表示,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的增加,会让民办高校与其差距进一步拉大,两者的竞争变得更加不在同一层级,而随着我省生源危机的加剧,“民办高校正经历新一轮洗牌,有的民办高校可能面临倒闭。”
盛振文表示,自己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由于我省生源危机逐年加剧,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年高职录取最低降到180分,可省专科(高职)二批第一次征集志愿投出后,差额仍高达6.37万人,我省不止一所民办高校仅招到300多人。”盛振文说,烟台一所民办高校已经倒闭,“未来三年肯定还有民办高校要倒闭,说不定今年就有”。
面对着民办高校如此大的生存压力,盛振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我省民办高校的监督管理,从严控制新建、扩张民办高校。同时,他建议政府要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发现苗头要及早干预。对于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盛振文也希望政府能加大支持,“给民办高校下拨生源定额经费,哪怕开始时数量少一些,以后视财政状况再逐步增加,要允许民办高校选择自主招生,允许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自主设置专业。”
明年起将自授学位证书 不少独立学院可能撑不下去了
虽然性质上同属民办,但独立学院由于与母体院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独立的并不多。“很多独立学院都是徒有其名,其实并不真正独立,而是以母体院校‘校中校’的形式存在。”一位省属高校负责人说,独立学院是在教育部解决高校规模问题的背景下出现的,由社会出资金,高校出教学资源合办,但不少最终都成了母体院校的“校中校”。
省政协委员、曾担任山东财政学院党委书记的袁一堂介绍,随着本科生均财政拨款的提高,同属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也将受到不小的冲击。袁一堂说,以前独立学院都是自发学历证,而学位证由母体院校颁发,这也是独立学院吸引考生的重要因素,不过,教育部规定,从明年起,独立学院将自授学位证书,这会大大削弱其吸引力。记者注意到,近两年高考录取时,属于“三本”的独立学院已经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招生计划“吃不饱”是常态。
“之前之所以办独立学院是因为它每年的学费是一万多,这比普通本科院校高很多,可现在本科生生均财政拨款增加到1.2万元,加上学费,差距很小,高校就不用办独立学院了。”上述省属高校负责人说,原先办独立学院的高校会转而争取统招计划,而身为“校中校”的独立学院有可能消失。一位省属高校招办主任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教育部独立学院自授学位期限的来临,以及省属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的增加,独立学院将面临被母体院校甩出去的可能。
“独立学院下一步要脱离母体,跟我们的境遇就一样了。”盛振文说,独立学院将面临民办高校都要经历的困难。
生均财政拨款比省属本科院校低八九千 高职院校担心生存越来越难
比起民办院校的担忧,公办高职院校则有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省政协委员、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副主任柳淑花直言,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省属高职、技校生均定额标准提高600元,可这个幅度太小。“省属高职院校本来钱就很少,平均下来每年的生均经费只有2000多元,即使提高600元,也就是3000元左右,比起本科的12000元,差距太大。”柳淑花说,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显然没有被一碗水端平。
“烟台职业学院属于烟台市政府主办的地方高职院校,资金来源主要依赖烟台市财政拨款。每年的生均财政拨款4000多元,比起一些省属高职院校日子要好过些。”省政协委员、烟台职业学院院长温金祥说,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大量实训设备,培养成本不比本科低,教育部也规定烟台职业学院这样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不低于本科院校水平,“可我们的生均财政拨款比省属本科院校却低了8000元,我们常说,高职占据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投入却远远不足。”
柳淑花表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校为学生配套设备,这一块开支很大,而高职不仅生均经费低,学费也一直不高。”柳淑花告诉记者,由于缺乏资金,高职院校原先都是贷款买设备,可最近几年银行贷款难,学校只能采取教师集资的方式,“就是学校向老师借钱。”然而,这并不能保证设备和实训基地都能配套到位,导致的结果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并不能像用人单位预想的那样出来就能上岗。在柳淑花看来,如果毕业生质量上不去,对高职院校的声誉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在高考生源危机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
“现在生源这么紧张,不仅民办院校压力大,公办高校压力也很大。”温金祥说,虽然去年180分就能上高职,但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了只招三五百人的情况,“一些公办院校也可能要关门。”
温金祥表示,我省高职院校曾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高职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应加大对高职的投入。”温金祥说,高职培养一个工科生的成本是每年1万多元,而生均财政经费与学费之和才8000多元,“现在只能用培养成本小点的文科去补工科。”温金祥建议,省里应研究出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者是适当提高高职的学费标准,“当然高职本身也要办出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