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评论:挤爆艺考路究竟为哪般
一边是“艺术人才饱和”的权威言论,一边是“100:1”的惊人录取率,虽然今年的“艺考”略有降温,但全国仍有200万考生踏上这条独木桥
挤爆艺考路究竟为哪般
北京两所著名艺术类院校表演系的招生考试目前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北京电影学院将从报名的6000人中选择30人,中央戏剧学院将从6000人中选择50人,进入三试的幸运儿正在北京等待最后的消息。而本周五,南方艺术表演重镇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招生的大幕也将拉开。
在每年三月这个艺术高考的“忙月”,美术、音乐、表演、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招生都吸引了数以百万的“追梦人”,北京、上海、成都等艺术高校聚居地,往往出现“全家总动员”的壮观景象。而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窘境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挤爆艺考路,究竟为哪般?
黎曼从去年8月开始一直“漂”在北京准备油画专业的艺术考试。她租住在北医三院家属楼,而这幢家属楼里还住着至少10个来北京“赶场”的艺考生。“每年2、3月,是艺术高考的专业考试时间。”黎曼说。
近些年,除了本来就有的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老牌著名高校之外,各地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艺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据统计,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猛增到近1400所。目前名目繁杂的艺术考试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以表演专业为代表,这类考试因传说中的“神秘性”,最受大众关注;一类是美术专业,在艺术考试中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三类是播音主持、编导、戏剧文学等专业,对艺术基础要求相对较低。
据统计,2009年全国参加艺术考试人数相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仍将达到200万左右。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艺考的录取率已逐渐低于普通高校的录取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并未改变。再加上今年紧张的就业形势,让更多家长希望孩子进入名牌大学的艺术专业,艺考竞争将更为激烈。
“艺考”进名牌大学的捷径?
“6小时油画培训班课程,2小时文化课复习”,这是黎曼每天的备考时间表。她的文化课成绩一般能达到300分,在普通高考里能否达到专科分数线还是个疑问。但在艺考生里,这个成绩却处于中上水平。只要她艺考发挥出色,考上名牌大学“希望特别大”。
“我们的目标就是冲着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来的”,据黎曼介绍,班级里的同学在艺考报名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同一所学校里报几个不同的相近专业,比如选择清华美院的油画专业和美术设计专业,另外一种方式则受到更多艺考生的推崇:报名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比如同时报考清华美院和中央美院的产品设计专业。“第二种方法更节省时间,提高录取命中率。”黎曼说。
过恩均是北京朝阳区一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他参加了2009年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的艺术考试。他告诉笔者,他并不怎么关心艺考形势,“报名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参加考试的会有多少人”,报名之后,即使知道报名人数太多,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据笔者了解,像过恩均、黎曼这样的大部分“90后”艺考生,对艺考形势都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考上大学”。
“参加艺考的一部分学生的确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绝大部分则是因为参加普通高考的成绩欠佳,希望通过艺术考试跨过高考独木桥。”刘望说。他今年28岁,参加过2次“艺考”,5年前毕业于北京某著名院校电视编导系。
刘望来自山东某小县城,他当年的文化课成绩加起来不足300分,山东又是高考大省,“若不是参加了艺术考试,我可能连大学都上不了”。在大学毕业之后,刘望专职“揽私活儿”拍DV。据他透露,他原来的拍片起步价是3000元,因受经济危机影响,调整到目前的2000元。“一个片子大约拍一周吧。”提到他在山东本地的一些中学同学,“没考上大学的,中学毕业后当了普通工人,一个月几百块钱。”
北京朝阳区某艺术考试职业培训学校的沈老师告诉笔者,他执教的美术班一共60个学生,“单单凭文化成绩,绝大多数很难进入普通高校,没学历,以后出路就成问题。”
北京西城区一位姓张的家长认为,就目前来说,成绩不好的孩子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是一条捷径。“大多数艺术生若走普通高考的路,得到的学历肯定不如现在的好,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就成了问题。”
梦想“高投入低产出”中坚持?
美术考生林林的家长李女士算了一笔账,除了学画画必要的水彩、铅笔、纸张等,单单林林双休日上培训班的费用一个月就要2000元,另外,补习文化课的家教每小时50元。“一个月加起来起码4000多吧。”让薪水不高的李女士发愁的,还有以后大学四年的学费,以及另外的专业投入。
黎曼参加的培训班在北京郊区,月制3000元,半年制12000元。班里的30多个高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20个孩子选择了集中住宿,“一个月大概4000多元”。黎曼和其他租住民房的同学则“一个月大概6000多元。”
沈老师表示,即使投入甚大,还是有家长争先恐后带着孩子来北京参加艺术考试。来自浙江的家长刘女士,带着学钢琴的女儿,租住在甘家口的居民楼里,“一个月租金2500元,往返京、杭机票3000元,还有水电费、伙食费等”,但刘女士乐观地认为,只要女儿能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付出的高额投入就能得到回报。
刘望认为,参加艺术高考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为,“竞争太激烈,只有少数人才能梦想成真。”
北京电影学院每年以红地毯方式公布复试名单,不少落败的考生泪洒当场。近日,3100多人中脱颖而出的541名考生,进入北影表演系三试,争夺200个入围名额,而最后只有75人才能真正圆梦。
“艺考投入的财力甚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报。”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美术设计系的张琦岳透露,他4年前参加两次艺术考试,花费将近7000多元,在毕业将近一年之后,“才把钱赚回来”。
专家指出,参加艺术考试的考生一般都带着艺术热情,但未必所有的艺术考生都适合走这条路,加上参加“艺考”必然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投入,学生必须想明白是否真的喜欢艺术、适合艺术才去挤这座“独木桥”。
失业没有出路还要“艺考”?
四十平米大的半旧房间,一台高内存台式电脑,石灰墙壁上乱七八糟的梵高式涂鸦,这是“北漂”周礼在北京海淀区学院路的暂栖地。这幢楼龄20多年,外表呈现灰黑色的居民楼里聚居着十几个和周礼同属“80后”的“艺漂”。
周礼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高职班,依靠个人“揽私活儿”拍小片子生存,“说好听点,我们是soho一族,说白了,就是待业青年。”周礼坦言,“吃两顿,饿一顿”是“艺漂”们的日常生存状态,像他这样的“艺漂”在北京至少有上千人。
大型高校BBS水木社区曾热议过“艺漂”生存边缘化的问题,ID为lovely的网友表示,她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系,经历了一段“失业”状态后,最后选择在一个小广告公司当普通文员。
Lovely的真名叫张幻幻,她坦言,她们年级一个班大约20个人,但因为就业困难,最后能够从事本专业的不到5个,“最好的就是在电视台当当舞美”,其余不是做自由职业者,就是做着和专业不相关的事情。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在2009年度电影学院招生通讯中表示,面对就业形势,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都从事艺术工作,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隐形就业”现象。
百度贴吧“艺术生”专版中关于《地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最新数据显示,55%的被调查者从事的都是和艺术专业无关的工作,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由职业的“艺漂”状态。同时,80%的被调查者认为艺术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据了解,以山东省为例,去年其一般专业有效就业率不足50%,甚至多数维持在20%上下,艺术类尤其是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用“惨淡”来形容,部分高校的美术类专业就业率很难达到10%,有的高校美术类学生就业率为零。
应届生网职业顾问小林表示,因为艺术生就业的形势艰难,70%的艺术生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关注更多的并不是专业相关问题,“希望更多的艺术考生在关注就业形势后,再选择投身艺术高考”。
王黎光认为,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生活中大部分人却并不是去做数学家的,学习数学只是在于培养人的思维结构和逻辑能力。同理,艺术院校的学生选择经商或是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生活的磨练,能为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更多的阅历。
“艺考”培训圆了谁的梦?“高分速成”惹争议,专家呼吁对这一暴利产业加以规范
刚刚从北京赶来的艺考生李文文上周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的考试。据悉,上戏本科招生中的影视戏剧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媒体创意三个专业率先于上戏华山路校区开考,报考学生近1000人。
尽管报考人数比往年略有下降,但“艺考”培训生意却依然十分红火。每年二、三月,北京、上海等艺术院校的门口会聚集着各路培训机构的“托儿”,他们见人就塞各类印刷品,“艺术类考试三十天速成”,“名师教学,保你过关”等广告语赫然在目。
“艺考”培训商机无限
刘青来自陕西,梦想是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从去年12月开始,她一直在北京某职业培训机构接受表演班特训,三个月花去将近2万元。“结果还是没能进入复试。”刘青显得十分沮丧。
笔者走访7个艺术考试类培训班发现,考生参加培训的月花费在3000到5000元不等。北京海淀区一位职业培训机构的周老师透露,全职培训师身份会给他带来每月将近3万元的收入。“我们这里是公司制,如果是私人经营,收入将更可观。”周老师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至少有相关注册培训机构300多家,上海培训机构在200家左右。至于私人以家教模式经营或未注册的培训班,更是多如牛毛。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艺术高校招生网站的不显眼处,往往也有一些培训机构的网站链接。针对是否付费“联营”的疑问,周老师告诉笔者,一些培训机构本身就是高校的产业,而一般专业的培训机构,也都会和学校保持“良好沟通”,“其他问题,不好说”。
“高分速成”误导考生
据曾任教于北京吉利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的张琦岳介绍,艺术类考试一般分为专业考试与文化考试,大多属于高考前的“提前招生”范畴。艺术考试范畴非常繁杂,包括表演、声乐、美术、编导等专业,其中美术是一大头。单纯就美术专业来说,参加培训班“高分速成”基本上不可能,“突击培训,只适用于有一段时间荒废画画的考生,最多也就是锦上添花。”
上海戏剧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官认为,至少表演系的考生没必要参加培训班,理由很简单:考生是否适合表演系,是否适合娱乐圈,在他走进考场的瞬间,考官心中就“有谱”了。“我做考官这么多年,能不能走艺术这条路,看的是天赋”,他认为,一般来说,考官是通过感受考生的“气场”来决定取舍的。
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周洲持不同意见。她透露,类似播音主持、编导、表演等专业的艺术考试内容,无非是演讲、小品、朗诵之类,并不需要雄厚的专业基础。考生只要自身素质不是特别差,都可以通过培训班来学习技巧。
某网站“艺术考试”专版的随机小调查结果显示,不管突击培训是否奏效,占样本量80%的艺术考生都会选择去参加培训班。“考生都有从众心理。”张琦岳这样解释。
提高素养岂能靠应试
在专家眼里,培训班是艺术考试产业链中必然会有的一环。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上升,才使得“艺考”培训班年年火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当今社会比较浮躁,艺术高考出人才快,考生今后容易一夜成名,出现“趋之若鹜”现象在所难免。当然,参加艺考的学生也不乏真正热爱艺术的青年,但在投身艺考之前,应该先衡量下自己的条件,例如外表、性格、思想等,而不是试图通过突击培训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
以《车逝》一片在韩国釜山电影节获得“亚洲电影之窗”大奖的新锐导演书亚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培训班有利于艺术技巧的普及,这本身是一种好现象。但是,艺术一般主要靠考生自己的审美和天赋。培训班浓厚的“应试教育”痕迹,并不能给艺术素质的提高提供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北京电影学院的2009年招生通讯中看到,学校明确表示将减少单纯看专业成绩录取的艺术类专业,而按照高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则将从去年的7个增加到今年的9个。这意味着“艺考”培训班的专业市场将逐年受到限制,艺术院校招生向文化课成绩倾斜的趋势,可能直接影响“艺考”市场资源的分配机制。
而专家也指出,如何对艺考培训班这一暴利产业加以规范,帮助真正热爱艺术、适合艺术的考生走上求学之路,是有关方面应该深入思索的问题。
导演、社会学家、表演系老师透视“艺考”怪现象这是一场选秀,你适合吗?
随着艺术考试的大热,艺术考试的功利性、公平性,是否任何人都适合去挤这一座“独木桥”,艺术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为此走访了四位相关人士,分别是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绍阳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大奖的新锐导演书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讲师刘硕。
为名利而来,一定走不远
书亚:艺术考试“一窝蜂”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主要由三种情况造成,一是考生喜欢艺术但并不了解,片面地以为这项职业特别光鲜,因此纷纷参加考试。二是50%以上的考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好,在老师、家长的建议下,走上艺术考试这条路。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家长从事艺术方面的职业,刚好有这个路子可以给考生提供方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事艺术主要靠的是自己的审美和天赋。
刘硕:不排除有些考生,比如表演专业、播音专业的孩子,是怀揣着五颜六色的“明星梦”参加考试的。他们可能认为学了这个专业,就可以像一些演员、主持人一样家喻户晓。事实上,这需要你的资质、你的努力,当然还有机遇,总之是很多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前辈的成功也是不能复制的。
一直以来,家长陪着孩子来考试,全家齐上阵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比孩子还着急、还紧张,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家长除了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之外,还应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艺术类考试、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陆绍阳:我当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大概是80多个人中最后录取了,竞争非常激烈。据我了解,近年来艺术考试的竞争激烈度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艺术考试的淘汰率非常高,任何时候任何环节,竞争无处不在,考生应该有心理准备,保持平常心,没有录取是常态。
艺术让人有机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让人生变得更丰富。但是,如果考生并不热爱艺术,只是为了名利而来,那么就一定走不远。艺术道路上的发展和才情、运气、身体状况有关,但热爱是第一位的。
“一窝蜂”赶考中透着浮躁
书亚:“一考定终身”,填鸭式教育使很多无法考上好院校的学生选择走艺术考试的路子。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上一直有一种顽固观念,沿袭旧时代的观念,孩子怎么都不能学艺术,这不是正道。然而到了八、九十年代,社会环境使艺术热情高涨,学生追求理想主义,对艺术抱着纯粹的前所未有的热情。社会流行文化和观念的变化,学艺术的人往往受到名利场的影响,带着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迷茫。如此状况,自然造就了价值的全面贬值,社会的全面浮躁。
夏学銮: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艺术考试”正是社会实现流动的一种方式。家长投资,寄希望于孩子,希望通过孩子参加考试、毕业后获得丰厚经济收入,改善、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类高考类似于“选秀”,淘汰率非常高,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而且,并不是人人都能当艺术家,对不适合搞艺术的孩子,赶鸭子上架是不对的,要给他们自主选择其他专业的机会。
“被动失业”和“自主择业”的两难
书亚:艺术考生选择自由职业是被迫的,是改变自己初衷的选择。比如,我们班以前的同学大多数都从事了和本专业无关的职业,是社会的就业形势使艺术生改变了从事本职业的初衷。
刘硕: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艺术类学生不好找工作。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既不准确也不负责任,对学生来说,主要看你的目标、你的愿望是什么,你的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
比如你是学导演的,大部分人不太可能一毕业就做导演。做导演除了需要努力、需要机会之外,还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也就是你的阅历、经验不断地丰富。那么在你还不能当导演的时候,你可以先找一份工作先干着,毕竟生存还是第一位的。有些学生非电影不拍,非要在北京呆着哪怕漂着,那找不到工作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陆绍阳:艺术类毕业生完全可以凭他们的特长在社会上立足,不需要体制来保障。在刚刚离校的时候,必然有一个积累期,保持平常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是完全可以闯出一条自己的路的。
夏学銮: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支持创业园区建设,解决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艺术类专业应该多学点其他的应用技能,这样可以在本专业无法就业时,迅速找到工作。
过来人谈经验选报专业勿盲目
李晓雨是2006级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她参加过两次艺考,“第一次是因为报考中国画专业,但其实我的风格并不符合中国画严谨的大家风范”。第二年艺考,李晓雨找准自己的特点:灵活的笔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设计专业,并被两所学校同时录取。
“选报专业,在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外,更要清楚自己的特质适合什么专业。适合是最重要的。”李晓雨说。
慎重选择培训班
陈爽2003年以高分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他表示,选择培训班要慎重。比如以编导班为例,教师职责在于教授应试技巧,剔除考生面试中的软肋,培养学生以语言、眼神以及肢体动作与考官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因此,培训班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由“草台班子”组成的培训班反而容易把考生教坏。
警惕“中介”骗局
“塞钱是最不值得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刘坤表示,他有一位同学曾经想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听信传言,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一个所谓毕业于北影,与招生负责人非常熟悉的圈内人,最后连初试都没过。后来,他们多方打听到,这个“圈内人”是专职以社会“中介人”的作用骗钱的,像这样的骗子在艺术考试中屡见不鲜。
文化课不能“短腿”
北京某职业培训机构沈老师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叫小夏。去年,小夏在专业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自认为进入清华美院没什么问题。但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落选。
“过分注重专业课,忽视文化课成绩在艺术考生中的现象非常多。”沈老师认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是走入艺术名校的两条腿,万万不能“短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更加注重考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艺术考生在准备专业课的同时,“咬紧”文化课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