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型客机项目建成创新型国家标志性工程
研制和发展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制和发展我国的大型飞机。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研制和发展大型飞机确定为16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公司”)正式成立。4年来,作为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中国商飞公司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把大型客机项目建设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把中国商飞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航空企业”的奋斗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总装制造、供应商管理、产品支援、客户服务体系建设、适航取证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机产业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机产业发展路径
目前世界上约有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规模不等、能力不同的民机产业,但整机制造企业高度集中,波音、空客、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分别占据着干线、支线飞机制造的绝对优势。我国民机工业处于边建设、边研制的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缺乏技术储备与人才队伍。面对这一现实,中国商飞公司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民机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自身比较优势,用创新思维与方法推动中国大型客机项目的实施。
按照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和要求,确定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提出着力打造自主民机品牌,发展干线、支线两类飞机的系列化产品;借鉴国际先进成熟的民机制造经验,参照国际通行的以整机制造商为核心,主系统承包商、分系统承包商和部件供应商紧密联系的产业组织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的民机产业发展路径。立足我国民机产业现有条件,确立“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带动产业”的指导方针和“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的发展原则。
围绕体制机制建设,设计形成“一个总部、五大中心”的项目实施架构。提出重点打造研发设计、总装制造、服务支援三大平台,重点建设民机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客户服务、市场营销、适航取证和供应商管理六大核心能力的总体规划。在建立高效经营体系的同时,注重健全监督体系,以企业文化、人才强企、优质品牌、信息网络四大战略为支撑推动项目发展。着重处理好安全性与经济性、自主创新与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体制机制创新与发挥现有科技人才作用、研制攻关与实现产业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五大关系,努力成为治理结构完善、战略掌控有力、资源配置高效、体制机制灵活、基础管理扎实的国际知名主制造商,逐步形成“以中国商飞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制一代、生产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产品进入市场为总揽,努力培育基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虽然国外已经有与C919大型客机和ARJ21—700新支线飞机属于同种类型的成熟产品,但中国商飞公司没有简单地复制、模仿,而是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突破性设计,赋予产品减重、减阻、减排新内涵,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形成后发竞争优势,打造更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新一代民用飞机,已经获得国际、国内市场的广泛认可。
构建分工布局合理、面向世界的民机产业体系
航空工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型客机项目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项目,承载着对国家航空工业的集成和对科技产业的带动功能。着眼于发挥这一功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商飞公司积极打造“以中国商飞为核心,联合中航工业,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民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航空运营、金融租赁、维修改装、转包生产等较为完整、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
立足国内,精心设计民机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研究掌握民机制造产业链的增值过程及我国民机产业的分工与布局现状,注重加强国内行业骨干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地方政府间的战略合作。选择中航工业所属7家企业为机体结构供应商,确定17家企业为材料供应商,吸收22个省市的200多家企业参与大型客机研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七大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与租赁等战略合作。推动陕西、江苏、湖南、江西等省建立一批航空产业配套园区。以上海为龙头、辐射全国、延伸国际的民机制造与服务产业布局已经成型。
把握全局,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扭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注重通过大型客机的研制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和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等诸多基础学科的发展。目前公司已经申请189件国家专利、18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获得6项实用新型和11项外观设计专利的正式授权。
面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民机产业优质资源。当今时代,民机产业组织模式已高度全球化。开展国际合作,不仅能够利用全球民机资源,而且可以推动我国民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与材料的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步伐,形成符合国际要求、适应客户需要、具有持续创新活力、高效集成的核心产品,最终实现民机产业国际一流的目标。因此,中国商飞公司选择17家跨国公司作为大型客机发动机和航电等机载系统供应商,促成国际供应商与中航工业集团、中电科集团等成立了17家合资公司。
实施对标国际一流企业的精品管理工程
确保大型客机项目研制与商业成功,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中国商飞公司自觉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实施精品管理工程。
加强核心基础能力建设。一是优先建设上海设计研发中心和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前者的目标是形成一流的总体设计、超强的系统集成、独特的试验验证和快速的应用转化能力。后者的目标是形成战略研究、总体论证、技术创新、数字仿真和识别评估能力,重点开展民用飞机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究。二者互为倚重,既分工又协同,共担民机产业发展研究、飞机总体、系统集成、航空材料、航空制造技术、适航工程、客户服务七大研究领域30多个研究方向的任务。二是注重加强产品集成的总装制造中心、产品运营的客户服务中心和适航取证的试飞中心的能力建设,最终形成可满足机队规模500架的飞行训练和航材支援服务需求。
创新项目管理理念。以实行“计划、技术、质量、适航、经费、人员”六维管理为总纲,遵循“精湛设计、精细制造、精诚服务、精益求精”的质量方针,树立“全球、全程、全员”的服务理念和“质量、适航、成本”的经营意识。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使“飞机不带隐患上天,工作不在本岗位误点”、“无违规、无差错、无事故”的工作行为准则深深植入中国商飞全体员工的思想,有力保障了项目研制的顺利实施。
抓好人才引进、培育系统工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商飞公司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突破常规,多管齐下,努力抓好人才引进、培育系统工程。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人才培养人才。一方面,实施“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工程”、“人才集聚工程”、“青年英才工程”。重视后备人才教育、培养,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型号总师、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岗位大都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担任,一大批“80后”已成长为型号研制和课题研究骨干,被纳入“商飞之星”培养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积极落实中央“千人计划”,被中组部确定为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被国家外专局授牌“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加快人才培养。从国内著名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并与这些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22所高校开展包括大型客机风洞选型试验、起落架系统先进材料研制和工程应用研究等70余项攻关和技术协作。围绕型号研制和公司建设发展需要,加快紧缺人才和技能人员培训,探索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势互补的高校教育基地网络。
坚持以党建带群建,提高全体员工整体素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在国家重大专项中推进党建带群建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成长成才与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以党建带群建,成立党员攻关队、党员突击队和IPT团队,解决飞机研制的瓶颈和短板问题。激励广大党员弘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航空报国精神,在政治表现上争优秀、在履职尽责上争优秀、在完成任务上争优秀;引导全体员工进一步坚定“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信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国家民机事业。(作者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