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空间"换时间-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报道: 尽管我们在讲道理的时候都愿意说要长远地看问题,但对于有业绩回报要求(指上市航企)、资金密集型(航企共性)的企业来说,投资要努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到回报,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在投身西部航空市场,新开一条航线之前,怎样能把通常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培育市场周期缩短,几乎是航空公司最关切的问题。
争取地方的补贴固然是一种方法,但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省区市,本身的财力就有限,而且用钱的地方又有很多,即便顺利地从地方政府拿到补贴,航空市场培育可能也需要几年的时间,很容易让对方产生"无底洞"的想法,所以建议不依赖此法。
因为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差异,航空公司经营西部航线最头疼地市场问题也就是上座率,定得太低不赚钱,定得高了没人坐或坐不满,依旧不赚钱,航线开一段就要再停掉。怎样把这个适应期缩短,一个最易操作的市场化手法就是拿"空间"换时间,即以座位数少的支线飞机先飞一段时间,市场火起来了再换干线飞机,再火起来可以换宽体客机……
这立刻带出一个新问题,支线飞机运营难易,和民航用大飞机目前全部是进口一样,支线客机的相当多数也是进口,由于在这一环节需要缴纳其价值20%多的税,支线飞机的运营成本普遍偏高,加之座位数偏少,使得分摊成本的旅客数量减少。考虑到运营支线飞机相比大飞机更难,航空公司购买租赁支线飞机的热情肯定不高,而形不成规模又使得支线飞机的维修保养、航材储备成本上升,进而使航空公司更加对支线飞机无热情。
所以要想以市场的方法实现空间换时间这一可能,应该鼓励航空公司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研究以多少座位的支线客机切入、启动市场,随后对其购机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减免。尽管这意味着一部分原有税收收入的减少,但税收的本来功用就是二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支线飞机飞起来,是让更多人有机会实现坐飞机出行的愿望,获取更多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所以只相当于将其作用提前实现而已。
考虑到不同航空公司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不同,要求每一家意愿西部市场的航空公司都发展支线显然是不必要的,因为分散形不成网络最终仍赢不回时间,或许最好的办法是组建相对独立的支线航空公司,其既能拥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又能为不同航空公司的大飞机输送客源,为什么不是完全独立的?一来是民航专业技术性比较强,没有太多经验切入,成功与否都难以预料,什么时间发挥作用更是未知数;二是民航业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完全独立的支线航空公司应对周期变化的灵活性差,身处大公司能多一些转圜余地;三是关键人员储备方面会更成体系化。
当然,如果是大公司下的支线航空公司,还要请大公司多给支线公司些"空间",毕竟其输送对象也可能是给竞争对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