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彪:齐心协力构建民航协同教育体系-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吴丹 报道:协同空管、协同决策、协同创新……最近"协同"这个词在民航业内外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词汇。在今年"两会"小组讨论间隙接受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仁彪也"赶了次时髦",向记者讲起了他在参会期间萌生的建立"民航协同教育体系"的想法。
一直以来,民航用人单位常常抱怨民航院校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上手慢。针对这种现状,吴仁彪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民航局、民航院校、民航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努力,通过构建民航协同教育体系来解决。
事实上,院校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情况不只在民航院校中孤立存在,而是整个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我国"文革"后恢复高考,高校录取率从最初的4.8%上升至去年的85%左右,录取人数从28万上升至今年的650万人,其中的转折点就是1998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扩招使我国很快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缺口很大,实践教学设备台套数和教师数量没有随招生人数呈比例增长,所以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民航是一个系统性和工程性很强、高新技术应用非常密集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因此,实践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在民航这个行业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吴仁彪说,民航的行业特性要求民航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具有数量充足、设施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民航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成本很高(飞机、发动机、飞行模拟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等), 而国家对于民航特种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一直较低、和普通工科专业无异(飞行专业除外,近期刚刚有所提高),另外特色专业教师补充也比较困难,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因此,民航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民航院校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吴仁彪在工作中发现民航院校学生培养的上述矛盾后,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有一名研究生毕业后到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攻读博士学位,他先参加了一个"空地协同系统工程师"专业硕士的学习。该专业学制一年,半年学功课,半年到企业实习。该专业共设14门课程,学习内容既包括地面设备也包括机载设备,学生人数40左右,授课教师却多达120人。这些授课教师包括大学老师(以理论和基础教学为主)、校外民航专家和航空制造企业的专家(包括空客、泰雷兹公司等)。"谈起构建民航协同教育体系的初衷,吴仁彪显得很兴奋,在他看来,法国的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好,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有实践的机会,而且由于校企合作紧密,教学内容更新很快。"这种模式从授课到实习都体现了行业的大协同,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是非常高的。"
吴仁彪告诉记者,目前民航院校培养的人才几乎全部在行业内就业。过去民航用人单位对于已经和他们签约的毕业生还愿意提供实习机会,但现在经常以安全压力大为由拒绝接受大学生(他们未来的员工)去实习。"长此以往,学校实践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吴仁彪反问道,他认为这是民航用人单位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因为他们对于渴望学习的未来自己的员工置之不理。
为了尽快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民航院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吴仁彪建议由民航局牵头,联合民航院校和用人单位,一起努力共同构建民航协同教育体系。建议民航局设立推动校企教育合作的"民航协同教育专项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在用人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和住宿条件,也用于补贴民航用人单位的专家来高校参加实践教学的津贴等。该实践教学平台平时也可以用于用人单位在职人员日常的培训教学。 该基金可以推动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双方都受益。吴仁彪说:"这样做虽然看似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负担,但实际上却可以为用人单位节省大学生工作后的培训成本,缩短上岗适应时间,从长远角度看,用人单位是此项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去年,华北空管局与中国民航大学开展了管制专业的联合教学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缺乏制度和资金保障,合作内容也只限于华北空管局派人到学校参与实践教学。
虽然院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负主体责任,但用人单位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了督促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协同教育,吴仁彪建议民航局定期公布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包括接受大学生和教师实习的人数和时间、派人到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人数和时间。对于承担社会责任较多的单位,民航局可以适当补贴,也可以敦促地方政府减免企业交付的教育附加费;对于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很可能会自觉抵制到其单位去工作。
除此之外,考虑到目前国产大飞机项目正在实施、国产发动机专项即将启动、民航正与航空制造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等情况,吴仁彪还建议将来也可以把有关航空制造企业纳入民航协同教育参与单位,如同法国空客和泰雷兹公司积极参与ENAC的教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