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民航工作6大重点 -中国民航网
2011年已经渐行渐远,2012年对民航来说,依然十分关键,民航确保飞行和空防的持续安全,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等任务依然繁重。据民航局副局长李军在民航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2012年,民航将重点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实现发展目标。
重点1
着力巩固持续安全形势
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不放松。民航各生产运行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的安全领导责任和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特别是对新成立的航空公司,要客观评估其运行保障能力。严格执行安全规章标准,处理违章违纪行为。航空公司要强化对分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安全监管,促进整体安全水平的提高。增加安全投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品质。
加强资质能力建设不放松。深化飞行员资质管理,扩大排查范围,结合日常训练进行常态化检查。加快飞行人员资质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持续跟踪机制。重视机组资源管理和飞行疲劳风险管理,强化对外籍飞行人员和湿租机组管理。推进空管、机务、签派、安保、乘务、安检等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资质能力建设。加强机场等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坚持定期安全培训和复训。制定实行《机场安全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条件》。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不放松。继续认真实施SMS建设,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到事前、从开环到闭环、从个人到组织、从局部到系统的转变。继续推进航空安保管理体系(SeMS)建设和安保审计工作。加快推进飞行标准监管系统(FSOP)的定型和推广使用。
加快新技术应用不放松。加快推进基于性能导航(PBN)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为重点的新技术应用。完成30个机场的PBN飞行程序设计,在两个以上机场建设跑道端特性材料拦阻系统(EMAS)。继续做好飞机平视显示器技术、电子飞行包(EFB)、卫星电话、数字化放行等技术的应用工作。研究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在民航的示范验证和实质性应用。
狠抓空防安全不放松。加强客检、货检设备管理,强化安全检查质量控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强化机场治安管控,深化“平安机场”建设。加强内保工作,严格内部人员管理,确保不出问题。
重点2
着力促进平稳较快发展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在巩固和加密传统市场航线航班的同时,积极发展至南美、非洲地区航线。进一步强化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3个大型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在入境中转签证、简化手续、通程中转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撑枢纽建设。支持航空公司通过自愿置换等方式整合重叠航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抓住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契机,实现旅运联动。充分发挥有关公司加入国际航空联盟的效应,在实现双赢和多赢中提升市场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货运,促进货运市场升温,创新发展方式,实现传统货运向航空物流的转变。积极拓展航空快递业务。
多方破解瓶颈制约。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扩大临时航线使用,加快航线航路和扇区优化,落实繁忙机场的进离场分离计划,力争在部分地区实现空域主动释放。通过加大先进设备引进力度,提升管制员业务能力,减少空管协调环节,提高空域使用和管制服务效率。协同做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支持通用航空发展。
加强国内运输调控。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航空运输发展,多开航线,提高航班密度。在东部和首都区域客流集中的航线,特别是京沪穗大三角航线,调增宽体机航班,替换窄体机航班。航空公司和机场联动,在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之间增加空中快线。鼓励各类航空公司使用国产支线飞机,增加运力投入,开辟支线航线,加密支线航班。鼓励大中型航空公司与小型航空公司之间以代码共享等方式合作,简化中转流程,优化干支衔接,增强中小机场的通达性。继续着力发展新疆、西藏地区航空运输。研究制订“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先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试点。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继续支持具备条件的经营主体兴办通用航空企业。扩大通用航空应用范围。加快推进内蒙古、新疆等地区通勤航空的试点。研究编制通用航空机场专项规划,发布实施通用机场建设标准,规范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建设,开展服务站建设试点。
重点3
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和服务品质
高度重视航空运输的便捷性。继续集中治理航班延误,确保航班正常率提高2个百分点,平均延误时间、2小时以上延误次数分别降低5%以上。航空公司要减少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增强航班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空管部门和机场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流量控制的影响,做好航班大面积延误的应对工作。
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机场、航油等保障单位要优化保障流程,提高保障效率。继续推进简化手续工作,尽可能缩短旅客和货物通关时间。航空公司、机场和服务保障单位要深入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重点4
着力改革创新和调整结构
积极深化改革。继续推进航空公司联合重组,做优做强航空运输企业。引导航空公司尽快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形成规模网络型、区域干线型、成本优势型等更具特色的市场主体。推动大中型机场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强化管理职能。深化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认真开展民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发挥民航社团组织的作用。
加强管理创新。对我国民航的经济管理、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加强民航产业政策研究,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统计分析、经济预测、调控与引导方式的研究,加强行业经济政策协调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加强完善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航空运输企业要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切实强化风险控制。
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国际航线运输、中西部地区航空运输、航空货运、支线运输和通用航空发展。调整优化企业的航线结构、机队结构、资产资金结构和员工队伍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持依托航空高端品牌,实施多元化经营,促进资源融通和产业融合。坚持行业与企业结构优化的一致性,促进民航整体协调发展。通过节能降耗节约成本支出,减少污染物排放,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重点5
着力推进基础建设和科教兴业
加强机场和空管建设。抓紧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北京新机场等10个项目。完成合肥新机场和成都、拉萨、西安机场扩建工程,以及成都、西安区域管制中心等6个重点竣工项目,抓好深圳宝安机场扩建等6个续建项目。推行机场工程与空管工程集中管理模式,将机场空管工程的规划许可、土地预审、征地拆迁、环境评价等事项,统一纳入机场建设工程一并办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地方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积极性,确保资金如期到位。
加强院校建设和科技工作。组织实施《民航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现代民航业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扩大飞行人员的培养能力。科学预测各种地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保证不可替代专业的建设。推进民航特有专业教学改革。重点进行航空安全、飞机维修、通信导航、航空气象、新能源开发、航空医学等研究,以及航空经济管理的软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认真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通过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产业,增强经济支撑能力。建设分专业服务民航发展的科技专家队伍。
加强信息化建设。研究起草民航行业信息化发展指南,着力推进民航安全、政务、商务、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新一代旅客服务、全球分销等系统建设,尽快启动“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民航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转换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重点6
着力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民航核心价值体系,让其在全民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培育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谐文化和诚信文化。构建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职业操守、专业精神五位一体的安全文化体系,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增加服务的人文关怀。通过文化创意,打造丰富航空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品牌。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民航新闻出版单位改革,统筹行业内各类媒体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利用客舱、航站楼等资源,主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出版工作,支持反映民航重大题材、体现民航精神、展示员工风貌、具有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的创作。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陈嘉佳摘编整理)
相关链接:
2011年民航工作8大亮点
2011年重要民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