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空姐学校 > 空姐风采

空姐风采

中国第一代空姐忆“最累航线”

2011-10-12空姐风采
  资料图:20岁的王竹报穿着当时的空乘服装。  1955年8月,新中国民航第一次招收的女空中乘务员,一律由各学校推荐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年底,中国民航局在北京市

  资料图:20岁的王竹报穿着当时的空乘服装。

  1955年8月,新中国民航第一次招收的女空中乘务员,一律由各学校推荐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年底,中国民航局在北京市教育局的配合下,经过精挑细选,共选中18人,新中国第一代空姐由此诞生。

  康淑琴说:“1956年初,我们这批空姐集中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先地面,后空中。地面服务知识,如值机、配载、气象、航行、运输、旅客接送等;礼节、服饰方面,则请了外交部礼宾司同志讲课。接着上飞机进行实习,开始在本场进行随机起降几十个起落,以适应空中反应。最初有几个姐妹不习惯高空工作,在飞行几十个起降后,脸发白,出冷汗,恶心呕吐。此时,我们才初步感受到了吃这碗饭的滋味。”

  康淑琴后来飞伊尔-14型飞机,没少吃苦头。这种飞机最多容纳24个人,时速400公里,飞行高度一般在3600米到3900米。从北京经西安至成都航线,飞机要过秦岭,必须飞4200米,否则就会撞山。但是伊尔-14没有氧气,加上秦岭上空的气流总不稳定,这十几分钟里,乘客呕吐,康淑琴也呕吐,但是呕吐过后还要坚持照顾乘客。康淑琴带着针线包,发现乘客衣服扣子掉了就给钉上。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康淑琴很快成了党员发展对象。1959年9月,康淑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早期新中国民航的飞机都比较小,1架飞机也只有1个乘务员。1959年以后,民航陆续引进了大飞机,1架飞机的乘务员变成了3个。第一代空姐就担负起了传帮带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初,乘务队队长康淑琴开始飞拉萨航线,最高时海拔3600多米,航线时间又长,严重缺氧。如果哪个乘务员很疲劳,不舒服,康淑琴就主动说:“你休息吧,我替你飞。”飞机到了拉萨,有些乘客头晕头疼,康淑琴就帮着提行李,有的甚至一直送到候机楼。
 

  就条件而言,康淑琴不是最好的,个头儿矮,皮肤黝黑,也不善言谈,但是最大的特点是踏实、真诚。从1956年6月到1984年11月,康淑琴是十八姐妹中飞得最多、停飞最晚的一个。1958年,康淑琴被评为民航先进生产者。1960年,康淑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随后,康淑琴由乘务员提升为民航北京管理局乘务队队长,以后又担任乘务大队政委、飞行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国航飞行总队纪委办公室主任。

  王竹报第一次飞行是1956年7月,由北京至上海,飞机是18个座位的伊尔-14,只有她一个乘务员。王竹报很忐忑,最担心送水时遇上颠簸,把玻璃杯打了,或者把水洒到乘客身上。那时候乘飞机的都是国家军政人员,如果不是县团级以上干部没有资格坐。还好,王竹报托盘中的8杯水都顺顺当当地送到了乘客手中。整个航程分3段,到济南落地加油,王竹报抓紧时间打扫机舱地面、座位和卫生间。飞机由济南到南京再落地,除了加油,乘客在地面用餐,王竹报也要抓紧时间打扫飞机卫生。飞机到上海后当天飞不回来了,机组就在上海过夜。那时飞机没有广播,需要告知乘客什么事儿,王竹报就得站到073机舱中间位置,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声口头儿广播。飞机到上海落地后,机长从驾驶舱走出来,指着意见簿严肃地对王竹报说:“你怎么服务的?乘客提意见了!”王竹报脸色刷地变了,拿起意见簿,只见乘客写的是:“飞行平稳,服务周到,令人满意,值得学习。”王竹报拿给机长看,机长笑了,其实早就知道是表扬,只是跟她开个玩笑。

  由北京飞上海,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而这还不是最累的航线。最累的要算飞昆明,伊尔-14飞机小,速度慢,续航里程短,需要一站一站地落地加油。飞机落地后,空姐们要打扫卫生,在昆明过夜。可是,没有哪个空姐叫苦。一周七天,空姐们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日。王竹报飞昆明过秦岭时,也要难受一阵子,有时还会遇到麻烦。一次,王竹报正在分发报刊,突然飞机遇到浓积云猛地颠了起来,一下子把她蹾到地上又弹起来。王竹报的头撞到了飞机顶棚,她差点儿晕过去。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客弹起后落到了椅背上。一些小的行李物件也从行李舱摔落在地。事后机长告诉王竹报,飞机一下子落了50米。王竹报落下了头疼的毛病,多年后才慢慢消失。第一个航班下来,王竹报完成得不错,她的信心增强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