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递:“就地高考”如何“稳中求进”?
新华网3月3日电(记者 赵文君、张莺、吴小康)山东省不久前推出高考新政策: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来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认为,“就地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但是要在全国推行还面临一些难题,“稳中求进”应该是下一步高考改革的路径。
以考生利益为出发点
山东首先破冰的“就地高考”,解决了在山东务工的外来人员子女回户籍地高考的烦恼。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即本地只接受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各省区的课程、考试都有较大差异,习惯了当地教材的学生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加上高考前夕来回奔波,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幼薇谈及“就地高考”深有感触,她身边有一些朋友在广东等地打工,孩子在当地出生成长,受到的教育也比家乡好,但回原籍参加高考却很少有考出好成绩的。
全国人大代表,合浦县廉州中学副校长周怀慷认为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考生来说,应该是在哪里上学就在哪里高考,这样才公平。”
要防止“高考移民”
在山东“就地高考”政策出台后,也有舆论表示此举将是把双刃剑,在解决务工人员子弟回家高考困难的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变相的“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问题在我国不少省份由来已久。2005年,海南的“高考移民”人数多达9793人,以当年报名人数4.49万人计算,平均不到5名考生中,就有1名高考移民。此后,国家对“高考移民”实行严厉的铁腕政策,“高考移民”潮逐渐平息。
王幼薇认为,“就地高考”如果从考生利益出发,肯定是在居住地参加高考更为公平合理,但难免有人会钻空子,还要看实际执行中怎么来规避这类问题。
解决高校招生资源分配不公
其实,对“就地高考”大众最关心是否会抢占本地的教育资源。“就地高考”话题背后的根本矛盾,在于高校的招生资源分配不均衡。
周怀慷说:“各大学的高考录取名额没有公平分配。像北大清华复旦等一类院校,给山东、河南等省份不过几十个名额,却招收大量本地生源。大学的招生名额应该按省区情况合理分配,分数线应该不要差距太远。给外地学子一些比较平等的机会。”
周怀慷认为,教育资源应该保证在同一个区域基本均衡,差异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比如一个老师教的特别好,也不可能在每个学校轮流教一遍。他认为,相对合理的差异更能促使教育发展,教育资源的差距应该是一步步缩小,想一下子抹平差距是不现实的,而各地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