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别让服务态度成为情绪风暴的催化剂-中国民航网
近来,在杭州、上海、广州连续发生的3起旅客冲进机坪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旅客的冲动行为触犯了法律,也已经受到了警方的处罚。冲击机场隔离区的行为固然闻者足戒,民航的安全底线也绝对不容越过,但是,作为民航业者,也应当在其中汲取教训,总结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毕竟,如果能够得到满意的航班延误后服务,如果在候机楼里就能妥善解决所有问题,相信是没有旅客会愿意冒着危险冲上机坪的。
曾任男足国家队主帅的米卢有一句名言,叫做“态度决定一切”。中国民航的服务工作有完善的运行手册,空中和地面的服务人员也都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对服务的要求甚至精细到微笑时要露几颗牙齿。但就是这样严格要求的服务,有时还是会让旅客不满意,尤其是在航班延误以后,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态度”二字上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航班延误后心急如焚等待起飞的旅客,如果当他向服务人员询问航班到底几点能起飞的时候,答案是“我们也不知道”;如果他三上三下飞机,在折腾到了凌晨3点以后才被告知航班取消,才被安排到酒店休息;如果第二天一早的补班航班还是没能按时起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遇到这些“如果”,有几个人能够淡定地面对?都说旅客是上帝,其实旅客不必是上帝,只要民航各单位和全体服务人员能够把旅客当成亲人一样对待,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就会顺畅很多,类似冲击机坪的极端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
航班延误后,一线服务人员的态度甚至直接影响着旅客的情绪。许多民航单位都在实行“首问负责制”,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你的服务领域,只要旅客有问题找到你,你就代表着民航,要以最大的耐心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航班延误以后,旅客总会有各种问题和需求,地面服务人员往往应接不暇,很多问题也确实不是其职责范围之内。但此时往往才是最考验民航人服务水准和服务态度的时候,也许平时训练的那些教条式的服务用语和法则都派不上用场了,真正能起作用的,就是一副把旅客像亲人一样对待的心肠。旅客在航班延误后难免会情绪焦虑、急躁,服务人员哪怕有一丝的倦怠或者不耐烦,都会在旅客的眼中被无限放大,成为情绪风暴的催化剂。这个时候,需要民航人拿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精神,从旅客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想旅客之所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安抚旅客的情绪,赢得旅客的理解和配合。
然而,一线服务人员往往只是民航服务链条的最末一端,要想理顺航班延误的服务链条,更需要整个民航系统都将旅客视为亲人。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来说,应当充分考虑旅客的需求,确定合理的航班延误后应急保障措施和流程;航班延误后,要为旅客及时更新航班动态信息,还要及时提供食品、饮料、毛毯乃至安排住宿;要处理好效益与安全、服务之间的关系,在雷雨、冰雪季节留足备份运力,以便在遇到大面积、长时间航班延误时能够及时进行补班飞行;还要根据延误的实际情况果断取消航班,最大限度地减少旅客等待的时间。
此外,航班的顺畅运行还需要空管、机场等部门的通力配合。空管部门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航班延误,急机组、旅客之所急,积极协调航班,开辟临时航线,对长时间延误的航班优先放行。而机场则要尽力与航空公司打好配合,为旅客提供更好的航班延误后服务。比如,新加坡樟宜机场就为旅客提供免费的上网、游戏设备,还有免费的躺椅休息区、电影院,以及价格便宜、环境舒适的购物区,这让在机场等待也成了一件不那么痛苦的事情。(《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