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人呼吁“两会”代表委员推动异地高考
2011年6月2日,扬州,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开始,高中三年级学生进入最后复习冲刺阶段。 司新利 / 东方IC
3月1日,全国九万多“随迁子女”家长发布了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公开信。他们要求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政策尽快落实。
公开信吁落实“就地高考”
所谓“随迁子女”,即因为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随同父母来到异地就读中小学的未成年子女。2005年以后,中国高考报名严格限定实行“学籍”和“户籍”双认证,学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非本地户籍学生即使拥有一地学籍,也无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权利。
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全面推动高考“自主命题”,现在已有过半数的省份实行本省区市单独命题,不同省区市之间,不仅考卷难易程度不同,分数线高低存在巨大差异,甚至连命题范围和考试科目都有区别。由于高考命题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不同省区市的高中教育也由此产生了巨大差别,使得在异地求学的学生已经丧失了回到原籍地参加高考的条件。少部分在异地就读的学生最终即使回乡参考,一般也铩羽而归;而更多希望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升学的学生,则不得不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回到原籍地就读,与父母分离而成为“留守儿童”。
家长们的公开信指出,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一日不得到解决,就会有数千万的孩子面临失去良好教育的困境,会有数千万个家庭遭遇分隔两地的痛楚。
从2010年7月起,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家长先后行动起来,争取“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使随迁子女获得在经常居住地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随迁子女家长已经到教育部请愿二十余次,要求教育部尽快允许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家长还曾到当地教委或教育厅陈情,要求当地尽快允许“异地高考”。随迁子女家长发起的《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签名活动,到今天起已经征集到超过9万个签名。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长袁贵仁曾表示正在调研“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同年8月,温家宝也表示:“要逐步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抓紧研究制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但至今为止,中央政府仍未拿出实施“就地高考”的具体时间表。
家长们在公开信中呼吁,“两会”代表委员“倾听2.6亿流动人口的心声,体恤千万学子的渴盼,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政策尽早落实”。
2011年10月24日,张千帆等15位法律教育学者曾联署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呼吁“废除高考户籍限制”。2011年10月29日,随迁子女家长发布《异地高考“民间方案”》,建议各省区市以学籍取代户籍作为高考报名依据,允许非户籍居民子女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此后家长又多次前往教育部陈情,但教育部的答复始终是“异地高考”仍在调研。
“控人口”博弈
由于中国大学招生指标按地域划分,不同省市之间,高考录取率相差巨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生考取全国一流高校的概率甚至比河南等省高出10倍左右。有人担心,放开“异地高考”会产生大量“高考移民”,进一步加剧京沪穗深等大城市的人口膨胀。也有一部分京沪本地户籍居民在网络上公开表示,反对高考权利对外地户籍学生开放。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曾在财新《新世纪》撰文指出,常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非本地户籍居民,与当地市民一样是纳税人,只不过在目前尚待改革的户籍体制下没有本地户籍而已。他们理当在医疗、福利和教育等诸多方面享受和当地居民同等的宪法权利。剥夺他们的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基本权利,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过去的。
张千帆认为,对放开“异地高考”的种种担忧,潜台词都是城市长期依靠歧视积聚了种种特权,如果允许外地人进来平等分享,必然加剧各种“移民”。面对这一现象,城市的自然反应是继续走歧视的老路,不让打工者分享城市的利益,甚至把他们的子女赶出去,这种做法饮鸩止渴。他说,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恰恰是歧视本身。“高考移民”的根子无非是京、沪等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省市靠招生地域歧视形成的巨大高考特权,正是种种特权造成这些省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乃至房价畸高。不全面消除歧视,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面临的各种困境。
有专家对财新记者表示,决策者不允许异地高考,实质并不简单是捍卫某些群体的高考特权,而是出于限制大城市人口的考虑,但大都市圈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趋势,中国人口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的集聚是不可逆的,决策者不应该逆潮流而动,以对外地人的歧视政策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山东破冰试验
2月29日,山东省公布《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山东宣布,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在鲁有完整学籍的非本地户籍居民子女可以在山东参加高考,并享受与山东本地考生同等的录取待遇。山东成为首个全国首个允许“异地高考”的省份。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其中明确将“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当年底,山东省、湖南省、重庆市三地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虽然山东已经宣布放开“异地高考”,但湖南、重庆两省市仍无动作。2011年,湖北省曾一度计划从2012年起允许非本地户籍居民就地高考,但后来这项改革夭折。
山东省方面表示,由于山东流出人口超过流入人口,因此具备开展此项改革的条件。但由于山东本身属于高考大省,重点高校录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质疑山东省放开“异地高考”,外地户籍居民未必愿意让孩子在鲁高考。有教育专家指出,山东省此项改革,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破解“异地高考”困局,必须在京沪等直辖市重点突破。
随迁子女家长在获悉山东允许“异地高考”后,都对山东的实践表示了支持。有家长对财新记者表示,山东允许“异地高考”,说明“异地高考”已经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他们希望全国各省都能够尽快跟进,出台类似政策措施。
附公开信全文:
九万随迁子女家长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您们好!
我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被称为流动人口。我们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已成为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跟随父母来到了这座城市,甚至在这里出生、成长,可他们不能正常完成学业,只因为父母的身份没有居住城市的户口。
根据现行的教育政策,这些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后,将不能在居住地正常升学考试。高考户籍限制,更是他们无法跨越的屏障。由于不能在居住地参加高考,这些孩子到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后只能回陌生的户籍地,由于远离父母,教材不一样,甚至语言不通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原本优异的学生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过早辍学走上社会。而让孩子留在户籍地读书,就会成为留守儿童,我们作为家长,难以履行监护人的职责,缺乏良好的家庭亲情教育,极易引发严重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就算我们有能力送孩子出国留学,我们不希望正在形成人生观时期的孩子心中打上被歧视的烙印,身心的伤害更是一辈子无法弥补……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有2.6亿的流动人口,在这2.6亿流动人口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为了孩子前途,数千万个家庭被迫分隔两地,面对教材差异、陌生环境以及远离父母等问题,多少个孩子的前途就此毁掉。我们不禁悲叹:我的孩子啊,你的未来在哪里?!
为了挽救这些孩子,还孩子一个公平受教育的机会,2010年7月,北京家长率先自发行动,力求推动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还随迁子女在常居住地教育公平的权利。随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家长也纷纷加入,越来越多的城市新移民站出来为随迁子女争取不分户籍平等参加高考的机会。我们每月向教育部、当地市教委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迄今为止已持续20个月;在网站、地站、商场等地征集支持签名,截止到今天签名人数已超过9万人;得到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学者、专家、法律人士的广泛支持。
2010年以来,从多次领导讲话中,我们看到了国家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决心: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表示:随迁子女如何参加高考很快将出方案,目前正在加强调研。
2011年7月15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表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已经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他们就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
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发表讲话:“要逐步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抓紧研究制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2012工作要点》要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2012年2月29日,山东率先出台政策自2014年允许起非户籍考生异地高考。
教育乃强国之本,是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然而教育改革的步伐远远赶不上孩子们成长的速度,没有时间表的研究过程让我们心急如焚,孩子们等不起,更不能被耽误,被抛弃!我们呼吁尽快“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给户籍减负,为教育松绑,做纯粹的教育!
我们恳请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给予关注,倾听2.6亿流动人口的心声,体恤千万学子的渴盼,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政策尽早落实。如果需要,我们将为您送去九万名随迁子女家长的签名册。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关注此事,并祝你们工作愉快,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