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机器人执行“防恐”任务
《京华时报》2012年8月9日(记者周逸梅)报道:
空中机器人执行“防恐”任务
昨天,8支中国大学的参赛队伍聚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根据比赛要求,他们需要操控自己设计的自主飞行器去完成一项虚拟的“防恐”任务:进入沙漠中一处恐怖组织的机构找到存有机密计划书的U盘并将其取出。
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始创于1990年,由国际无人系统协会举办。2012年首次在中国设立了亚太赛区。
此次比赛任务的设想是:潜伏于某情报机构的特工称一份拟破坏全球安全的机密计划书藏匿于某偏远小镇的一个机构中,该特工已经侦测到该机构有一个安全缺口,计划用一架小型自主飞行器潜入该机构核心部位,窃取相关机密信息,阻止恐怖分子的破坏行动。该任务自2010年至今还没有参赛队挑战成功。
参赛过程
“防恐”过程屡屡碰壁
清华代表队队长李一鹏是清华自动化专业的博士后,今年上半年在看国外大学资料时发现了这个比赛,于是他集结了学校14名学生组成参赛团队。李一鹏介绍,制作无人飞行器时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实现自我定位,由于室内环境杂乱,不能使用GPS,所以如何用空中机器人判断自己的位置并自动测量周围环境成为棘手的问题,最后全体队员利用学科优势群策群力克服了困难。李一鹏介绍,目前通过测试,他们的飞行器在通过走廊进入房间环节可以实现,但是在寻找U盘的环节还没有成功的把握。“这种比赛让我们平时学习的理论真正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找到自己的不足。”
制作空中机器人的困难还不仅在技术方面,北航成员吴慧垚透露,他们在向国外购买飞行器时,因为被质疑购买目的,耽误了好几个月。
虽然在实验室里尝试多次,但是到了实际比赛现场,复杂程度还是超过了选手的预料,“比赛环境很杂乱,而且现场人员众多,对于自主机器人测算飞行路径也带来困难。”李一鹏分析。
在昨天上午执行第一轮任务时,不少队伍因为需要临时调整数据而放弃,而北航和南航的队伍却在刚刚起飞后就撞上了墙壁,没能准确进入安全窗口。清华虽然顺利进入走廊,却因为和裁判沟通失误造成了手动强制降落。第一轮失败的队伍立刻总结经验调整参数,争取下一轮更进一步。
此次比赛的裁判北航自动化学院的老师吴江介绍,这项比赛属于该领域在国内难度最高的比赛之一,需要多个专业同学通力合作,也希望通过这次比赛看一看和国际上的差距。
比赛主办方表示,因为是国内第一次举行比赛,中国参赛队伍缺少经验积累,所以才会在第一轮任务执行时遇到重重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弥补经验上的差距。
“防恐”任务今天还将继续执行,能否完成还要看各个代表队的表现。